输液产品格局明朗且需求稳定,能给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但似乎天花板已近。抗生素产业投入大,但受供需影响周期性明显。显然,两者都无法满足公司的远大抱负。
公司选择从零开始,进入市场更为广阔的制药行业。
定下发展方向后,选择合适的人便成了关键。公司公告显示,2012年11月,王晶翼加盟公司,开始统筹领导药物的研发。王晶翼加盟科伦之前在齐鲁制药领导团队上市重大品种达30余项,其中不乏年销售额超过10亿的重点品种。
同时,公司定期报告披露的内容显示,在确立了“以仿制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未来”的研发战略布局之后,公司选择聚焦于优秀仿制药、创新小分子、生物技术药以及NDDS药物这四大方向。2013年初,系统启动国内仿制药研究。2013年6月和8月分别启动了生物大分子和NDDS研究。2014年6月启动创新小分子研究。
终于,制药板块开始在2017年进入初步收获阶段,“多蒙特”、“科瑞舒”、“多特”等七个产品获批生产,创新专利海外成功授权以及创新ADC项目进行中美双报。此外,截止2018年8月中旬,公司尚有A类在研项目443项:348项仿制药、17项NDDS、41项创新小分子药物、37项生物大分子,获批临床41项,待批生产38项。

公司在制药板块的投入力度可以从研发费用的支出变化中明显感觉到。2013年至2017年这5年间,公司共投入研发支出27.46亿,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例则从2013年的4%上升到了2017年的7.4%。
下图为公司的历年研发支出及营收占比情况:

但是,持续的扩张也给公司带来了不少后遗症。根据公司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的利息支出为4.67亿,资产负债比率达到了55.87%。就整个A股而言,这一负债率并不算太高,但在制药行业不算低。
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标准,科伦药业属于“医药制造业”。三季报数据统计显示:在这一细分行业的217家上市公司中,资产负债率高于50%的只有29家,行业资产负债率中位数是25.9%。
较高的利息支出是否会侵蚀公司的盈利并带来较大的财务压力值得投资者留心。
卸任高管大手笔减持,回购能否提振市场信心?
公司在2017年以来进行了两次回购,第一次回购金额为3331.4万元,第二次则刚刚宣布不久,尚待落实。此外,公司总经理也通过大宗交易进行了多笔增持。

如果说股票回购和现任高管的增持可以解读为利好的话,卸任高管的大比例减持是否意味着利空?
公开的信息显示:公司前总经理程志鹏和副总经理刘绥华近年来进行了较大比例的减持,二者的持股从2016年底时的5.29%和7.55%分别下降到了目前的1.95%和1.76%。在不长的时间内进行如此比例的减持,即便不能解读为对公司前景不看好,也仍然值得留心。
目前,公司的PE约为27.5倍,而业绩的高增长更使得公司今年股价在大盘走熊的背景下只下跌了3.68%。未来,公司能否持续高增长,需要密切关注各业务板块的运营情况,特别是制药板块能否带来更多的惊喜。
来源:面包财经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科伦药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