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可能虚增营收1.96亿元的2017年正是皇庭国际大力拓展小贷业务的一年,公司正为此业务大举借债,当年短期借款比2016年暴增了6.9亿元,财报中,公司称其主要是用于子公司同心再贷款开展业务。而结合公司当年营收大幅虚增来看,不排除其是为达到借款目的而有刻意制造利好经营表相的可能。
采购数据的差异
除这几年营收方面数据异常外,《红周刊》记者发现皇庭国际2016年、2017年的采购数据同样存在异常。
财报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皇庭国际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分别为4347.63万元和10390.12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74.05%和53.67%,由此可推算出这两年的采购总额分别为5871.2万元和19359.26万元,考虑到17%增值税率的影响(公司无海外业务),公司含税采购总额分别达到了6869.3万元和22650.33万元。
在2016年、2017年的现金流量表中,公司“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分别为5695.54万元和21259.15万元,剔除当年预付款项新增的-2.83万元和405.22万元影响之后,与采购相关的现金支出分别达到了5698.37万元、20853.93万元。将含税采购总额与这部分现金支出勾稽,两者之间分别相差了1170.93万元和1796.4万元,理论上,2016年将有1170.93万元未付现的采购需要形成新增债务,2017年将有1796.4万元债务的增加。
可事实上,2016年应付款项不但没有新增,反而减少了2380.51万元,与理论新增值之间差额拉大到3551.44万元,而2017年新增的应付款项虽然达到了1973.27万元,但相比理论新增债务1796.4万元却多出了176.87万元。很显然,从数据勾稽关系看,2017年采购数据相对合理,而2016年采购数据则明显异常了。
小贷业务资产减值计提是否合理?
皇庭国际是自2016年以来开始涉及小贷业务的,其2017年此项业务营收占比高达29%,约2.07亿元,2018年上半年,该项业务1.84亿元收入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达到了40%。2017年,公司为小贷业务还曾大举借债,短期借款相比2016年暴增了6.9亿元,至2018年中期,短期借款余额高达7.7亿元。财报中,公司明确表示暴增的短期借款主要是用于子公司同心再贷款开展业务。而就在公司小贷业务大力发展的同期,可以发现其当年的财务费用也出现了大涨,至2.45亿元,同比增长121%。值得注意的是,公司2017年的财务费用支出比该项业务营收还要高,虽然公司同期还存在近16亿元长期借款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笔高达7个多亿的短期借款所带来的成本费用支出是不容小觑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笔高达7个多亿的短期借款偿还问题也是令人关注的。至2018年上半年,公司的货币资金仅有6亿元,相比2017年年底少了1.41亿元,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仅剩下600万元,比2017年年底也少了5.01亿元,同比大减了97.16%。若要偿还此项短期借款,到时需有更充足的经营现金流净额或者其他可变现资产抵债(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否则通过再次借贷方式解决短期借款问题,难免又会产生一笔高额利息支出,而这些都会令公司现金状况面临压力。
此外,据2017年财报数据,皇庭国际贷款业务的资产为20.69亿元,占总资产14.6%,而对这一部分的减值计提为1%,为2495.8万元。2017年小贷业务营收约2.07亿元,也就是说,放贷资产20.69亿元,营收2.07亿元,放贷点数约为10%,属于高风险贷款。从目前行业环境来看,当下许多小贷公司都因收不回贷款导致了坏账大增,资金链断裂破产跑路现象频频发生,而皇庭国际的贷款资产高达20多个亿,坏账计提却仅有2495.8万元,如此低的计提比例是否合理,是值得商榷的。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实习记者 周月明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皇庭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