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降价与扩张,无印良品能取胜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六条规定,“对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生产者、销售者不得拒绝。”近年来一直在中国市场野 心勃勃的无印良品,却踩了这颗雷。

抵触抽检,
无印良品为何如此“玻璃心”?
据新华社报道,前段时间,北京市工商局组织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日常监测工作,对无印良品(巴沟华联店)销售的木制家具开展监测,但并未获得无印良品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
店内工作人员先是不情愿带执法人员前往抽检物品区,而后,执法人员发现被监测商品并未在现场摆放后,该店店长也拒绝调货配合调查。
在检查过程中,执法人员依职权要求到柜台检查与被抽检商品相关的票证账簿、货源、数量、存货地点、存货量、销售量等信息,均遭到该店店长拒绝。
在执法人员坚持下,该店店长同意在其内部商品系统内查询被抽检商品信息。但执法人员看到,此时系统后台无信息登记。执法人员表示,当事人上述行为已明显违反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构成拒绝接受依法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违法行为。
对此,相关负责人已于9月25日对此作出回应,称公司已经根据工商局要求提交的商品(合计7件家具商品)的在库情况,寄送至北京店铺后完成提交;并称检查时“库存检索系统”存在一定问题,才出现了被抽检商品信息在系统后台“查无登记”的情况。
对于上述负责人的回应,消费者并不买账。有消费者称,无印良品不配合抽检明显是心里有鬼。更有网友对店员此波操作发出质疑:“工商抽检还能拒绝?”
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工作人员表示,商家面对抽检时存在抵触心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
向来以“物有所值”自居的无印良品,如今为何抵触抽检,如此“玻璃心”?分析人士称,这与其想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的野心不无关系。

▲无印良品北京前门店 中新经纬 张哲摄
在无印良品“感觉良好生活”的理念倡导下,其已成为很多中国年轻人眼中的高端品牌。而坐拥无印良品海外店铺整体5成的中国市场,成为其海外业务的首要盈利来源。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自2005年首次在中国开设无印良品店铺以来,门店数量一直持续增长。到2016财年(截至2017年2月)年底,门店数量达到了200家。2017财年(截至2018年2月),无印良品母公司日本良品计划株式会社(以下简称“良品计划”)希望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营业利润提高到整体的40%以上(182亿日元)。
在4月份公布的以2020财年(截至2021年2月)为最终年度的4年期中期经营计划中,良品计划的营业利润预期为600亿日元(上一期为382亿日元)。
要想实现这一计划,无印良品在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业务必须取得比日本国内更大的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无印良品第一次在中国因质量问题摊上事。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去年无印良品在上海和北京的公司因产品质量等问题被处罚4次。
靠降价与扩张,无印良品能取胜吗?
在日本本土被视为平价品牌的无印良品,在中国却成为追求“新生活方式”的消费者所热爱的品牌。据外媒报道,无印良品在华销售的服装价格比日本高约一成,杂货价格高出两到三成。
两地市场之间的价格差也引起了在华消费者的不满。《日经MJ》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半(48%)受访者认为无印良品“价格太高”。尽管其在日本获一直享有高性价比的广誉,但在中国有同感的受访者仅占17%。
中新经纬注意到,主打“简约设计感”、追求生活质量的日用品市场最近十分活跃。小米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曾公开表示要将小米发展为“科技界的无印良品”。其推出的米家系列产品也主打“简约风”,被业界人士评论为对标无印良品。此外,主打线上业务的网易严选,也以其简约清新的“性冷淡风”,被网友称为“平价版无印良品”。
为了增加销售量、吸引消费者,日本良品计划曾称将在2018年下调约2400种商品的价格,相当于整体商品的40%。降价对象以家具和生活杂货为中心,将是该公司史上最大规模的调价。
良品计划方面表示,公司曾于2017年春夏季下调过300种商品的价格,其3~8月的销售额增加了7%,顾客数量增加了6%,故公司希望借此次下调价格进一步吸引新老消费者。
然而,MUJI日用品真的降价了吗?中新经纬走访无印良品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店、西城区西单店、朝阳区三里屯店发现,店内仅有少量降价商品,并不存在“大规模调价”的迹象。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无印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