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国际面临的资金压力是目前中小房企困境的一个缩影。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资本市场融资环境收紧,中小房企在融资时,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贷款利率上,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另外,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在实行限购政策,企业的销售速度和回款速度都会放慢。所以中小房企普遍性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面对债务危机,中小企业该如何解决呢?张宏伟表示,一般来讲,中小房企很难通过资本市场去借新还旧,这种方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压力。一般来讲,企业首先会实行降价的策略,看能否快速回笼资金;第二种方法是卖项目卖资产,这也是五洲国际目前采取的办法,有的甚至会出售企业的股权;第三种办法是企业最后的退路,也就是要面对其他企业收购了。
业绩下滑举步维艰
起步于江苏无锡的五洲国际成立于2004年,曾是江苏省首家商业地产上市的房地产企业,也曾经是中国三大商贸物流产业园发展运营商,业务覆盖地产开发、商业管理、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物业管理等商贸物流全产业链,核心产品为商贸物流产业园、城市/镇综合体、住宅,项目遍及27个城市。
今年五洲国际的忧患首先来自于一则新闻报道,今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五洲国际和五丰演双簧,多地配合玩圈钱游戏”。受此影响,5月25日,五洲国际股价出现暴跌,跌幅达到84.89%,成为仙股,市值由20多亿港元跌至3.39亿港元。但随后,五洲国际发布了澄清公告,称报道不实,严重侵害了五洲国际集团的商誉。
股价暴跌之后,五洲国际又出现了债务违约,令五洲国际的股价再难反弹。据不完全统计,今年5月到8月,五洲国际就出现了三次停牌。截至8月15日收盘,五洲国际的股价为0.051港元,市值缩水至2.55亿港元。
五洲国际今日内忧外患的窘境,早已在糟糕的业绩中埋藏了伏笔。在香港上市5年以来,五洲国际的营收大多在30亿元-40亿元区间徘徊,业绩最好的年份是2014年的43.08亿元,其他年份大都在40亿元左右。
2017年,五洲国际营业额缩水至35.46亿元,同比下降了6.4%,净亏损5.18亿元。毛利为6.83亿元,较2016年跌幅达49.2%。
营收下滑的同时,负债仍在攀升。五洲国际总负债已经从2013年的114.37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210.59亿元,而其2017年的资产总额仅为248.45亿元,资产负债率已达84.76%。现金流量已难以覆盖债务需求,财务压力凸显。
其2017年财报显示,五洲国际目前有41个项目,其中,25个为商贸物流中心,15个为多功能商业综合体,仅有1个住宅项目,且多数位于牡丹江、长春、淮安等二三线城市。
在商业项目过剩,去库存的大背景下,未来五洲国际的业务经营仍有诸多挑战。为偿还债务,本次出售资产之后,五洲国际2018年的业绩势必受到一定的影响,未来企业的经营状况堪忧。
《华夏时报》记者 陆肖肖 北京报道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五洲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