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华大基因在回函中表示,“湖南长沙缺陷男婴案例中并非漏检,而是不在公司的检测范围内。华大基因为本案例提供的检测服务是合格的,并无错误。”
此外,卢煜明还表示,产前无创基因检测的大多数技术都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实验室里开发出来的。之后他将技术授权给了Illumina和Sequenom等公司,他们又把技术授权给了更多的公司。华大基因2017年年报披露了一起香港中文大学、雅士能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诉香港华大、香港医学的专利侵权案件。
不过,在回函中华大基因称,卢煜明教授发现了孕妇外周血中存在游离的胎儿DNA,但在中国,像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这一类检测技术是不允许申请专利的。此外,华大自主研发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已获得欧洲专利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并在英国、德国、法国等15 个成员国生效。
研发能力几何
从公司2017年年报看,华大基因的研发支出仅占营业收入的8.3%,甚至低于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但华大基因至今仍以高新技术名义领取各种政府补贴,仅2017年一年就超过3200万元,约占当年公司净利润的8%。
“实际上,测序本身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因为它是靠仪器本身的自动化程度,还有工人的熟练程度。”上述专家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华大的仪器,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主要都是买的美国的,比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还有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BI)的等等。”
他进一步补充道,华大基因早年从事过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有一些先进的技术,比如分割基因组等技术,按照华大基因的说法,其还承担了一些新物种的测序等科研项目,这还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和一些经验积累的。一般的小的测序公司是做不了的。
该专家认为,华大基因对行业的主要贡献是,把基因测序变成一个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降低了测序的成本。华大基因可以做到大规模、低成本检测,因此得以接下德国、美国的一些大项目。
但华大基因认为“基因检测和测序工作没有很高技术含量这一说法并不属实。”回函中,华大基因向本报记者强调,华大基因在科研和产业化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形成了庞大的数据库,数据积累使得公司具有更精准的分析能力和更强的检出能力,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但科研进入商业应用,在资本的裹挟下,难免存在包装和夸大。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华大基因2001年曾在杭州建立杭州华大基因研发中心。彼时资本方第一次认识生物基因技术,项目也吸引了很多社会资本。但是个别人员没有客观地阐明基因测序能带来的好处,当时就开始鼓吹个性化治疗。实际上即使是技术领先的美国,也是2016年左右才开始搞精准医疗。精准医疗除了测序之外,还需要大量的生物学研究包括病例研究作为基础。华大基因提前了16年“画饼”,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据悉,当时华大基因一次性采购了300多台基因测序仪,因为采购量大,GE给出优惠,华大基因可以先拿仪器把项目建起来,之后付款。300多台仪器到位后,杭州项目最终烂尾,GE没有收回仪器款,相关人员还受到了处分。
项目搁浅,投入的社会资本也赔得一塌糊涂。“这一事件对资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进而影响了整个国内生物技术产业的信誉。”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记者并未在公开渠道查询到上述事件的任何信息,华大基因方面也对此进行了否认。
《华夏时报》记者 吕方锐 陈锋 北京报道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华大基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