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5年中概股私有化大潮中的一员,历经3年,被视为“医药界华为”的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药明康德”)终于将回归中国A股市场。
4月13日,证监会按法定程序核准了药明康德的首发申请。4月16日,药明康德在上交所网站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初步询价及推介公告》显示,药明康德股票代码为603259,该代码同时用于此次发行的初步询价及网下申购,此次发行网上申购代码为732259。其IPO发行数量不超过1.04亿股,预计募集资金使用额为21.30亿元,较公司此前预披露的57.40亿元减少63%。
就在20天前的3月27日第十七届发审委2018年第51次工作会议上,药明康德成功过会。
经过10余年的打拼,药明康德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CRO企业。“这是CRO行业标志性的事件,中国最大的CRO公司独立在A股上市,意味着国内资本市场更能够理解它。”国内一家投行人士曾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市IPO,只是药明康德所有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但显然并不是全部。虽然早已获得礼来、阿斯利康等国际医药巨头的订单,但全球CRO巨头对这家中国企业依旧虎视眈眈,与他们相比,药明康德仍存差距。
同时,中国医药创新企业日益增多,国内制药巨头们纷纷转型创新药领域,这加剧了中国新药研发行业的竞赛。另一方面,药明康德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们都早已实现IPO,他们手握资本,异军突起,试图与药明康德在细分领域分庭抗礼。
这些都是药明康德需要突围的地方。
50天“神速”过会
继富士康之后,第二家走上“IPO快速通道”的新经济公司药明康德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焦点。2月6日,证监会网站上,药明康德的招股预披露更新;3月27日,药明康德上会。
从在上交所排队企业中名列第73位到顺利过会,药明康德只用了50天左右。
得以“神速”过会的背后,是中国新药政策与环境持续改善、监管层积极拥抱新经济企业、独角兽备受市场追捧的事实。但突然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却给市场环境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在这种大背景下,药明康德何时能完成IPO的最后“一公里”成为焦点。围绕目前的市场环境是否会影响药明康德的IPO进程等相关问题,时代周报记者向药明康德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仍未获正面回复。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药明康德或将成为首个以IPO形式回归A股的中概股。
根据此次证监会披露的发审会会议审核情况公告,作为中概股回归IPO的案例,监管层首先关心的是药明康德当时在海外上市的相关问题,包括股权架构设置,发行人及其关联方境外上市架构的建立及拆除情况等。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药明康德原间接控股股东Wu Xi Cayman(无锡开曼)曾于2007年8月9日在纽交所实现IPO上市,并于2015年12月10日完成纽交所下市流程。
Wu Xi Cayman(无锡开曼)于纽交所下市前的实际控制人为 Ge Li(李革)及 Ning Zhao(赵宁)、刘晓钟、张朝晖四人,从纽交所下市时支付的下市对价及现金补偿合计32.25亿美元。
证监会要求药明康德的代表说明,退市过程是否符合上市地证券交易所及上市地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退市过程中各交易参与方的背景,与发行人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安排。
药明康德的招股书指,Ge Li(李革)及 Ning Zhao(赵宁)、刘晓钟、张朝晖为发行人的创始人,签署了有关一致行动的协议。根据上述安排,Ge Li(李革)及 Ning Zhao(赵宁)、刘晓钟、张朝晖共同控制药明康德合计34.4812%的表决权,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此次,证监会还要求药明康德说明,部分股东无法穿透计算,“是否存在规避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形,现有穿透比例是否充分,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存在利益输送”。
时代周报记者查询招股书发现,药明康德在处理境外上市架构时,并未完全拆除所有的股权架构。而原则上,监管层希望企业能清理掉境外架构。
作为主营业务在海外的CRO企业,药明康德显然不可能将海外的所有架构都清理掉。因此,药明康德的上市安排对于海外仍有大量业务的拟IPO企业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而在实际控制人之外,证监会所关注的还包括发行人药明康德的独立性。此次药明康德实际控制人Ge Li(李革)等4人共同或分别控制多家从事与发行人类似业务的医药企业。
“请发行人代表说明:所控制的企业实际从事的业务,是否与发行人业务相同、相似或具有上下游关系,是否具有相同客户或供应商,是否具有相同的技术来源,在研发、生产、检测的全业务流程中是否存在重合之处,是否与发行人存在同业竞争,在场地、设备、人员等方面是否完全独立。请保荐代表人说明核查方法、过程并发表核查意见。”证监会指出。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药明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