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新零售阵线 >> 好公司频道 >> 正文
超越京东唯品会 “打不到的怪兽”拼多多让阿里慌了

  打脸淘宝:砍掉“聚划算”,又做“特价版”

  很多电商圈内人在看拼多多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的说道了,这不就是被阿里“放弃”掉的聚划算么。

  2016年年底,淘宝挥刀自宫,“砍掉”了聚划算,中小商家哭成一片。

  面儿上说是业务合并,但聚划算被并入到天猫之后的境况显然是被“弱化”了。

  有人说,那是淘宝为了迎合消费升级的节奏,是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倒逼”出来的“不得已”。但其实,淘宝选择在这个时候 “净化”平台商家,最根本的原因是“流量”。

  聚划算是中小卖家的刷单“利器”,起初淘宝利用聚划算的“低价”来吸引流量,当新用户的增长逐渐触顶“天花板”,流量红利期已过成为事实——流量从“增量市场”过渡到“存量市场”,聚划算的存在显得“鸡肋”了。

  然而企业还是要发展、要增长,既然靠增加人头的路子走不通了,阿里一边是战略布局新领域、开疆扩土去寻找新场景;一边是把存量流量价值最大化——靠提升单位流量的价值来拉动增长。

  这时候,聚划算的存在似乎与后者冲突了。

  有人说,不冲突啊,为流量业务买单的是品牌和大商家;而聚划算是中小卖家的“福祉”。但深究一下,很是矛盾:

  其一,有聚划算这么个入口,流量进来都冲着低价去了;那谁还去买花“高”价钱买广告,做活动的商家商品;

  其二,淘宝要“升级”,聚划算的存在会让消费者对淘宝的整体印象仍停留在“廉价”的层面,这显然与阿里的消费升级大生态矛盾了。

  再联系当时大的电商环境,放眼望去,阿里在电商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京东,但京东主要精力是跟天猫对撕,淘宝没有对手,一个都没有。既无内忧外患,所以砍了无妨!淘宝走上了“升级”路。

  然而一年后,淘宝再次玩起了低价拼团,为此特意搞了个“特价版APP”,专搞9.9包邮。一边喊着消费升级,一边搞着性价比。看起来像个矛盾纠结体。但阿里也不想这样,实乃无奈之举——因为这脸打与不打都很难受。

  阿里万万没想到,当自己忙着在消费升级的风向里高歌猛进的时候,黄峥这厮打着“消费降级”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淘宝的底儿给抄了。

  2016年的拼多多尚未突破100亿,还不入阿里法眼。但过了2017年,拼多多已经被淘宝明文标注为2018年重点关注的竞(da)品(ji)平(dui)台(xiang)。做出淘宝特价版是淘宝的“条件反射”,但条件反射毕竟不走脑子的。淘宝这下是真慌了——因为拼多多实在太快了。

  1年多,拼多多崛起速度令人发指

  拼多多要超过京东了吗?

  从用户规模上看,拼多多用户规模3亿,和京东差不多一个量级。淘宝用户规模6亿;用户数量不足为惧,还要看“变现”能力。

  从GMV上看,拼多多今年年初GMV已经达到400亿,什么概念?京东平均月GMV 1100亿左右(根据京东财报2017年全年GMV1.3万亿估算),拼多多GMV相当于超过1/3的京东。考虑到拼多多的客单价只有京东的十分之一,拼多多的订单量早已超过了京东,“量”已经足够震慑,更可怕是增速!

  拼多多2017年年初GMV仅为20亿,年底达到了100亿,5倍。按照这个增速,拼多多很有可能在2019年超越京东GMV。

  看到这,有人说“佩服,后生可畏,拼多多用了三年时间就挤进了第一梯队”但事实上它的迅速崛起只用了1年多点。为什么这样说呢?

  3年是从2015年拼好货项目开始算的。但实际上,从拼好货与拼多多2016年9月合并开始算才合理。为什么这样说?

  2016年9月,“拼好货”和“拼多多”合并,被誉为社交电商行业的第一例“联姻”并购案。但仔细一看俩家公司的背景,背后的实际控股人都是黄峥本人。

  这里要插播一下对黄峥本人的介绍(实在是因为他的每一份经历对拼多多日后的崛起都相关重要):

  l 浙大系、留美生,谷歌从业经历;

  l 2007年,创立淘宝电商代运营公司“乐其”和游戏公司“寻梦”;

  l 欧酷手机

  l 做过母婴电商

  l 2015年4月,创立拼好货;有拼好货探索之后,9月拼多多上线;2016年9月,拼好货、拼多多合并,担任新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最近我遇见的几个业内大咖,有的说黄峥是个“妄”人,但又一致认为黄峥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的“妄”体现在胆子大,无论是做欧酷,还是拼好货,都是烧钱做低价规模模式,他的“聪明”体现在他缜密的思考、耐心的等待和迅速决策的能力,以及挖人的能力。

  2015年的时候,黄峥已经对整个生鲜社交电商的“命数”看得很清楚,因为在选择创业做生鲜之前,他以投资人的身份见过诸多电商圈内的大拿,“打探情报”,选择再次创业方向,其中不少就是东哥的好友。

  曾与黄峥密切合作过的“友人”称:在黄峥2015年做拼好货项目的之前,通过水果引流的社交电商就已经起起了一大批了,流量非常高,但起的快,也死的快,没有一个超过3个月的寿命,自营生鲜电商似乎是注定的“死路一条”。这一点,黄峥心里是很清楚的。

  有人反驳:不可能,知道会死还去碰,这样的创业者不存在的。(其实这是一种“短见”,反驳者以“短期利益标准”去评判——认为黄峥是要用拼好货去赚钱,但黄峥是想用拼好货抓流量,顺便摸一遍供应链。)

  但他做拼好货就是看重“流量价值”,生鲜的刚需高频属性用来引流非常好。再加上他在做淘宝代运营乐其的时候,积累了大量的终端客户和粉丝,所以他能预见自己起来比较快。但“三个月寿命”的问题怎么解决呢?黄峥给自己留好了“后路”:

  有了自营模式的拼好货探路,那么接下来再做一个平台模式拼多多也就不奇怪了。对黄峥来说,是双管齐下,双保险。在做这拼好货,又为何启动了拼多多项目,再进行了几个月后,搞不定供应链和物流,黄峥或许已经意识到了自营模式难以为继。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做自营业务,尤其是订单量在短时间内快速碰撞,再给拼好货1亿美金也做不起来,而平台化将是必然的选择。

  很明显2015年,黄峥一心扑在拼好货项目上——拼好货的流量也非常好看。在后端,“低价拼”决定了供应链上要砍掉中间环节,去原产地找货、建本地仓,成本可想而知,这种自营模式的优点是高效,缺点是“烧钱”——拼好货当时做得有多“重”,它在全国20个城市建了本地仓。然而20个仓依然满足不了拼好货激增的用户量和暴增的订单数。

  有人说,黄峥将业务重心从拼好货转移至拼多多,从自营转为平台运营,这是“形势倒逼”,并非是黄峥自己规划好的。理由是:电商大环境根本就是个变化极快、不可预测的,规划在变化面前就是个“屁”。(但如果不是一开始两个项目平行运作,拼好货要死的紧要关头,黄峥要把业务转到哪里?过渡到你家吗?这个“落脚点”是黄峥自己给自己准备的。

  拿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来比喻这件事:拼好货和拼多多好比是一对双胞胎,拼好货是哥哥,拼多多是弟弟,然而爹妈暗暗清楚——将来大的要服侍小的。哥哥身强力壮,但不幸夭折,死的时候刚好把“心脏”(供应链)移植给了弟弟,把“财产”(流量)也传给了弟弟,于是弟弟通过“第一桶金”赚了更多(流量裂变),哥哥的心脏也还在持续跳动着。

  拼好货死了。2016年中,当时的拼好货在供应链和物流上烧了太多的钱,几近弹尽粮绝,情况非常不乐观。但好在无论是拼好货,还是拼多多的用户量和订单量都非常大,足以支持更高一轮的估值融资。

  合并之后,平台业务成了拼多多的主业,拼好货被打包“装进”了拼多多。

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拼多多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