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2014年,魅族傍上了阿里。那一年,魅族开始转换策略,加速扩大生产线,希望从“小而美”转变为“大而全”,产品定位和价格都开始下滑。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的魅族手机中,1000-1500元的从9%上升到24%,1500-2500元的比例从91%降至22%,其余的超过半数价格都在千元以下。去年,魅族更是出现了“周周有新机、月月有旗舰”出货频率,大打机海战术。
很明显的结果是,出货量和销售额有了大幅的增长,但劣势也显而易见,即产品同质化严重。更重要的是,魅族已经和曾经那个中高端的标签渐行渐远。
不过,2017年魅族又改变了策略。这一年,魅族只推出了旗舰机Pro7和Pro 7 Plus两款,其中前者被寄予厚望。不过自8月份上市以来,该产品已经多次降价,标准版降幅已经达到30%。这款魅族费心开发出来带有背面“画屏”的产品也在全面屏时代中被淹没。
模糊的未来
尽管进行了多次策略上的改变,但魅族仍旧没能再有曾经的辉煌。业绩是最直观的体现,2015年,魅族净资产为-16.68亿元,从2015年年初到2016年中期这一年半的时间里,魅族总计亏损超过13亿元。
虽然此前魅族高管称2017年会是魅族的“利润年”,但年终将至,以目前的情况而言,要达成这一目标似乎并不容易。
或许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此次巨大的变动。“财务状况的提升意味着运营效率的提升,所以找来了专门打理财务的高管,加上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拓展,能看出魅族的决心很大。”白军判断。
有业内人士判断,未来魅族将把魅族和魅蓝两个品牌做彻底地区分,前者定位高端,后者则面向年轻消费群体。公开信息显示,从12月19日起,魅蓝会用全新的Logo设计,标明“魅蓝·青年良品”的字样。
对魅族而言,信心犹在,但要实现突围可谓举步维艰。放眼目前的手机市场格局,曾经与魅族合称为国产手机品牌三剑客的另外二者华为和小米早已经今非昔比了。华为已经成功地打开了中高端市场,这也使得整个品牌的美誉度得到提升;小米在经历了之前的下滑之后如今也在黑科技的加持下全面复苏,在东南亚市场表现尤为突出;OPPO、VIVO也借助疯狂的明星营销和线下渠道活得风生水起。
很显然,无论在全面屏的浪潮中,还是在宣传营销、渠道、产品力等方面,魅族都差着一定的距离。好在,魅族还有一颗奋起直追的心,希望一切还都不晚。
来源:新金融观察 记者 刘畅 共2页 上一页 [1] [2] 魅族的冬天:发力高端失败 引发架构二度重整 黄章的二次革命:今年魅族恐重陷亏损泥淖 能翻身吗 黄章改造魅族:销量一直下滑 调整组织架构高管职务 魅族高层大换血,总裁白永祥职权范围被缩减 魅族做最大架构调整 黄章能否就此重整魅族 搜索更多: 魅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