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共同的爱好是看五月天的演唱会,一个人去无聊,就会在网上找搭子。”已经而立之年的小王对偶像的喜爱依然不减,虽然身边的人可能没有时间与精力,但网上却不缺有共同爱好的“陌生友人”。同一个城市的人一起拼车或拼酒店到另一个城市去看演唱会,还能结伴旅游,这种体验并不比和亲朋一起出行差。
这种体验消费也帮小王融入了新环境。刚刚换了工作的她,因为偶然与同事“奶茶拼单”以及参加单位工会组织的徒步竞赛,不到半个月时间,就与部门同事迅速打成一片。“我参加奶茶拼单,有同事说了一句,是不是还要上次那样的,我觉得自己的需求也被别人注意到了,特别暖心。”
这种“沉浸式情绪满足”正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货币。在小红书平台上,北京地区“密室解压”话题浏览量突破8000万次,“北京快闪店打卡”话题浏览量超5000万次,“Livehouse治愈时刻”相关笔记超30万篇。解压、治愈、快乐续命、社交神器等成为高频关键词,众多用户详细分享不同体验项目的“情绪价值感”,为其他消费者提供参考。
年轻人的消费动机呈现出鲜明的多元特征:38%的消费者为“释放压力”而来,29%追求“社交互动”(如和朋友看演唱会、组队玩密室),23%出于“新奇体验”需求(如打卡限定快闪、尝试新形态展览),还有10%将其作为“自我奖励”——考试通过后看一场偶像演唱会,加班一周后去体验一次治愈系SPA,都是年轻人“取悦自己”的具体方式。
聚焦
实现情绪价值
与商业价值的良性双赢
对当下的青年群体而言,“情绪消费”为他们提供了释放压力、表达自我、追求快乐的途径。通过购买具有情绪价值的商品或服务,年轻人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满足,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的愉悦。当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跃升为消费主力军,花钱买感受、买回忆、买情绪满足已不再是小众选择,而是驱动娱乐消费增长的核心引擎。《2025 Z世代情绪消费报告》显示,选择“快乐消费,为情绪价值/兴趣买单”人群占比达56.3%,较2024年增长16.2个百分点。
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情感内涵和文化附加值,从而提升消费市场整体的品质和层次。体验消费的增长,正在重塑北京的商业布局——从商场标配到多元新业态,从精细化定制到公共空间延伸,商业场景彻底跳出“卖货”逻辑,变身承载情绪价值的“生活剧场”。
电玩城已成为商场的“基础配置”现象
一到周末,热门电玩项目或IP联名快闪店不排队根本玩不上,不知道玩什么就去抓娃娃、抽盲盒,或者去看一场开在商场里的演出……在如今北京的各家商场里,电影院、电玩城、抓娃娃机已是“基础配置”,有的甚至还搭载了密室、手作店、小型剧场等休闲、演艺业态,成为上班族解压、情侣约会、家庭休闲的日常情绪补给站。
然而,真正搅动商业格局的,是持续扩容的体验边界。
精细化、定制化成为新趋势。密室品牌推出“情绪定制服务”,针对毕业季、企业团建等场景设计专属剧情;Livehouse开辟“小众音乐人专场”,精准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审美;部分商场则定期举办周末市集,集合手作、文创、小型演出等多元体验,让消费者在逛街途中便能获得情绪满足。
这种布局调整的效果立竿见影。今年暑假,朝阳大悦城持续策划“青年路IP宇宙”活动,集结犬夜叉、宝可梦、航海王、王者荣耀等20+IP火热出圈,带动暑期客流突破580万人次,同比提升8.7%;销售额突破8.6亿元,同比增长6.1%;7月与8月客流连创新高。越来越多的商业体意识到,情绪价值才是流量密码。
更值得关注的是,体验式消费正打破商业场馆的围墙,向公共空间拓展,成为城市商业布局的新亮点。今年9月,北京西城大吉巷推出大型线下沉浸式解谜活动,将商业街区改造为互动解谜现场,吸引众多市民参与;国庆期间,朝阳公园举办的“爵士艺术生活节”,以连续8天、每天8小时,共计32场演出的超强容量,打造了一个融合音乐、艺术与生活的秋日梦境。
不仅如此,在业内人士看来,情绪消费除了激发市场潜在需求外,还带动了产业和消费的升级:比如情绪消费新场景大多以服务方式提供,可以促进消费方式从以商品为主导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而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消费新场景也为AI、大数据、VR/AR、区块链等新技术提供了“试验田”,这些高新科技产业都在试验中一步步地发展与壮大。
从商场到街区、从室内到户外,北京的商业布局正围绕情绪需求全面重构。这种场景化情绪消费不仅丰富了市民的休闲选择,更让商业体、公共空间与年轻人的情绪需求深度绑定,实现了情绪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良性双赢。
·记者手记·
能带来情绪满足的消费永远有市场
情绪消费的异军突起,本质上是一场“以人为本”的消费革命。其映射了消费由“功能满足”向“情感共振”的深刻转型——它不仅为年轻人开辟了安全宣泄情绪的出口,更营造出捕捉日常小确幸、实现自我取悦的生活情境,还借由社交互动深化情感联结,构筑起独特的消费闭环。
夜幕降临,北京朝阳大悦城附近的密室体验馆前仍有年轻人排队,三里屯的快闪店还在接纳最后一批打卡者,Livehouse里的音乐声刚刚响起。对他们而言,这些体验消费场所不仅是娱乐空间,也是能暂时卸下疲惫的“情绪充电站”、与朋友共享快乐的“社交连接器”,更是能取悦自己的“生活仪式感载体”。
随着情绪经济的持续深化,体验式消费正不断刷新人们对“娱乐”的认知,为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一场精心设计的沉浸式体验,或许正是年轻人对抗焦虑、拥抱生活的最佳方式——毕竟,能带来情绪满足的消费,永远有市场。
来源:北京青年报 张鑫 陈子荣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