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与多名外卖骑手沟通了解到,在骑手聚集区域,会有流动摊贩主动上前兜售门禁卡。只要告知摊贩小区名称,就能买到对应门禁卡,且价格十分低廉。“没卡也能配,附近的小区你要哪个,都能直接写卡!”不少骑手为图方便,便选择花钱购买门禁卡,并坦言“保安不管”。
“允许外卖骑手进入的小区相对较多,不能进的也有,但是小区的门多啊!”骑手小魏向记者亮出一大串门禁卡,上面一共挂了15个不同颜色的小圆片,“这些都是从外面专门卖门禁卡的人那儿买的,一个5元。白天不着急的话,能走就走进去,晚上就没有人管了。”小魏说。
记者向附近小区的保安高师傅求证时,他坦言对此知情,不少小区都有这种情况。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这类现象并非孤例,且由来已久。尹先生向记者透露,大约两年前,物业就发现有人私下办理门禁卡的情况,小区随后采取了取缔措施,但这类现象仍然存在。
“违法获取小区门禁信息并兜售门禁卡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建峰表示,出现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外卖骑手进入小区难,而为按时完成配送,配送人员自然会找到获取门禁卡的路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需要理顺不同主体之间的诉求,平衡其利益关系。
探索“骑手友好社区”
“骑手进小区存在多方利益冲突,小区住户内部诉求也存在分歧,这正是该问题的棘手之处。”对此,沈建峰建议,可优先采取增量思路破解难题:针对大型或超大型社区,由平台企业与物业公司共同搭建内部二次配送机制,由物业管理人员等参与转运,或引入无人配送设备;小型社区可在物业协助下,由平台增设专属配送柜或指定放置点。
若上述增量机制难以落地,沈建峰补充道:“外卖配送具备公共服务属性,业主应当允许骑手进入小区;物业需完善小区内骑手行为规范,强化监督,而非简单将其拒之门外;骑手需遵守小区管理规定,以最小化打扰为原则完成配送;平台企业则需加强对骑手的行为约束、指导与支持。”
为消除业主的安全顾虑,沈建峰建议,首先需完善小区内部管理规则,明确配送人员的行为规范,让其行为可预期。同时,由于外卖、快递配送人员的服务区域相对固定,这为身份透明性提供了基础。平台应当搭建业主意见反馈通道,通过双向沟通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此外,范围建议,平台应向物业承诺督促骑手遵守小区管理规定,且对于骑手进入后因过错导致小区和业主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承担兜底赔偿责任。
近段时间以来,除了给骑手办门禁卡,多地也在不断探索新办法。
今年7月,朝阳区上线的“友好朝阳”全场景友好服务平台,可在骑手抵达小区时自动识别订单位置,即刻完成智能信息登记并同步物业端,实现一键扫码秒进门;武汉打造2000余个“骑手友好”小区,设置专属地图、门牌指引等配套服务,搭配智慧门禁和电子出入证,还能跟踪骑手轨迹;太原倡导建设“骑手友好社区”,骑手首次登记后可刷脸进出,小区设专属停车位并有专人照看,物业还提供手推车方便派送……
范围表示,平台、物业、消费者与骑手之间的协商,核心在于协调合理的成本分担,这需要超越简单的“放”与“禁”,由各方共同努力解决。
来源:工人日报 记者 姜雨晴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