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加快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服务消费增长提升数字服务需求。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增加,文旅、体育、健康等领域服务消费逐步成为新增长点。2024年,我国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服务消费规模扩大,多样化、个性化、体验式需求不断增加,有助于激发数字服务消费发展动力。

  新消费群体变化释放数字服务消费潜力。近年来,新生代消费群体购买力日益增强,对数字服务消费的个性化需求明显,消费更加追求悦己和精神满足,文化创意、定制旅游、休闲运动等沉浸式、体验式需求旺盛,消费行为呈现个性化、线上化、品牌化、理性化等特点。这一群体善于利用数字渠道进行信息获取和购物决策,更容易接受数字内容和数字服务,愿意为新技术、新服务和新体验支付溢价。这些需求蕴藏巨大潜力,为数字服务消费发展带来新机遇。

  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数字服务消费市场,数字技术在服务消费领域加快应用,有效支撑了服务消费扩容提质,发展亮点不断涌现。

  数字服务拓展消费新场景。近年来,随着5G、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创新应用,为消费者参观博物馆、观赏艺术作品等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在线教育平台、数字化学习工具的普及,促进远程教育快速发展,数字教育消费市场体量不断扩容。AI问诊、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新场景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及时的创新医疗(21.410, -0.27, -1.25%)体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2.93亿人,互联网医疗用户规模达3.93亿人,从线上复诊、药品配送等逐步拓展到在线问诊、健康管理、医疗知识普及等领域。“人工智能+消费”打造新业态新场景,促进多场景交融,数字服务消费成为扩大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

  数字内容满足多元文化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数字内容消费快速发展,消费者可通过各种数字平台进行消费。文化传播渠道与载体的拓展与更新,使得数字内容消费的用户规模迅速扩大,广播影视和网络视频等数字内容消费蓬勃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用户数分别为10.85亿人、7.24亿人和5.13亿人。数字内容逐步拓展,使广大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得到释放。

  数字渠道打破消费时空限制。当前,通过线上渠道购买吃穿用商品,预订交通出行、住宿餐饮、旅游休闲等服务已成为消费者生活常态。直播电商、内容电商、兴趣电商等多元化发展,网络零售增长较快。2024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5%,在线旅游增长48.6%,在线餐饮增长17.4%。今年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5%。数字渠道让消费者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消费。

  尽管数字服务消费实现较快发展,但仍面临高品质服务短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消费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促进数字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更好激发消费新增量,需进一步用新技术赋能文博、景区、街区等场景,加强数字内容创新和数字文化体验,丰富数字服务供给。强化数字消费相关技术研发,加快在数字服务消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建设数字化载体,推进城市数字更新,强化场地、人才、数据等要素投入保障。鼓励企业高质量开展数字服务等领域合作,完善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拓展数字服务消费发展空间。

  发展消费金融培育新增长点

  金融机构如何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的着力点在哪些方面?

  董希淼(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大力提振消费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宏观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消费结构逐渐向服务消费主导转变。发展服务消费不仅是挖掘消费潜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国家围绕发展服务消费出台多项政策。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服务消费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各相关部门针对重点行业领域推出若干配套措施。在金融支持方面,今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居民服务、旅游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及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坚持促消费与惠民生相结合,加大对服务消费的支持。《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等文件发布,降低消费领域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和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支持经营主体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提高居民扩大消费特别是服务消费的意愿和能力。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相关实证测算表明,引入消费金融服务后,借款人消费金额提升16%至30%,合作商户销售额提升约40%,助力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在政策引导和激励下,相关金融机构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加大资源倾斜,优化内部流程,不断增强对服务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截至今年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为2.79万亿元,同比增长5.3%,较年初新增1642亿元,前7个月新增贷款已超去年全年增量630亿元。

  从参与主体看,目前商业银行仍是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供给者,消费贷款、信用卡是其主要消费金融产品;消费金融公司着眼于中端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及服务,差异化、特色化、多层次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从信贷投放看,各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例如,中国农业银行(8.210, 0.02, 0.24%)实施提振消费贷款专项行动方案,优化准入、授信、续贷、期限、利率等政策,推动个人信贷供给稳步增长。从产品创新看,各金融机构积极结合服务消费的具体场景与特点,推出个性化、差异化产品,在教育、医疗、养老、文旅等重点领域打造出一系列特色金融服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提振消费”,强调“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未来,需持续激发消费潜力,系统清理制约消费的限制性措施,加快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同时,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加强金融支持,引领健康、绿色、数字化消费潮流,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持续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政策,为新兴消费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构建消费增长的“第二曲线”。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需继续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发展消费金融,从供需两端发力,加力支持服务消费扩容提质。

  第一,优化信贷供给,精准直达供需两端。在供给侧,推出针对文旅休闲等领域的专项信贷产品,支持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增加优质服务供给。在需求侧,扩大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覆盖面,引导地方财政部门对中小金融机构进行贴息,继续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第二,深耕消费场景,延伸服务链条。消费信贷产品的使用场景与便捷程度,是消费者选择的重要考量,深度嵌入消费场景至关重要。可有效结合电商平台购物活动,在支付页面智能推荐合适的分期方案,或打造联名卡、短视频等运营模式,提升年轻客群黏性。

  第三,提升服务质效,优化消费环境。金融管理部门推动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场景畅通“卡、码、币”支付渠道,继续提升支付便利度。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数字消费金融,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减少过度授信和多头借贷行为,有序压降利率和费率,加强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

  来源:经济日报

2页 上一页  [1] [2]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