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服务消费表现亮眼。2020年至2024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今年9月,商务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更大力度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把握升级趋势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扩大服务消费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服务消费未来发展潜力?
谭永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服务消费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也是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升级趋势日益明显,正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需充分认识发展服务消费的重大意义及其发展潜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扩大服务消费是扩内需的现实需要。商品消费多以满足功能性需求为主,边际效用会逐步递减,如居民不会在短时间内重复购买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服务消费更强调情感和体验层面的满足,具有持续升级和反复消费的特性,这种差异使得服务消费可成为支撑消费扩容提质的重要动力源(5.680, -0.07, -1.22%)。2020年至2024年,我国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6.1%。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持续动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扩大服务消费是稳就业和惠民生的必然选择。服务消费与生活性服务业密切相关,生活性服务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数字消费、健康管理等服务业态蓬勃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助力形成多层次就业结构,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就业。2024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同比增加700多万人。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看,服务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意味着居民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等拓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当前,我国旅游、健康、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持续繁荣,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张,极大增进了民生福祉。2013年至2024年,国内旅游人数由32.62亿人次增长到56.15亿人次,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消费潜力加速释放。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会加速增长。2024年,我国人均GDP超1.3万美元,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时期。经济基础稳、居民增收快、消费市场大等形成的综合优势,极大增强服务消费发展潜力。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扩大服务消费夯实基础。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这为服务消费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从产业结构看,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通常保持在70%至80%,2024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7%,还有较大上升空间。服务消费发展潜力的充分释放会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会进一步促进服务消费的发展,进而实现两者互动互促的良性循环。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为扩大服务消费提供强劲动能。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收入水平决定消费能力。2024年,我国人均GDP增至957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541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3119元。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服务消费发展和消费升级提供持久动力。
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为扩大服务消费拓展更大空间。2024年末,我国人口总量为140828万人,巨大的人口规模是服务消费发展的重要支撑。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至2.2亿人,占总人口的15.6%,城镇常住人口增至9.44亿人,人口结构变化蕴含服务消费新动能。家政服务、养老照护、康复陪护、育婴托育等需求不断增长,孕育出服务消费新蓝海。我国还拥有超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既有消费意愿,又有消费能力,这一群体的发展带来服务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尤其是健康、教育、旅游、体育等,将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重要领域。在城镇化方面,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相较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仍有较大增长空间。随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更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医疗、教育、养老、文化娱乐等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带动服务消费快速发展。
我国高度重视扩大服务消费,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服务消费总体呈现支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升级稳步提升、消费质量明显改善等良好发展态势。但服务消费占比仍相对处于较低水平、居民消费的基础和刚性项目支出占比过高挤压了服务消费增长空间、高端服务供给不足出现消费外流等问题需着力破解。当前,我国已进入服务消费扩容提质的发展时期,更好发挥服务消费重要作用,需在分类施策优化消费供给、多措并举增强消费能力、多管齐下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协同发力,加快构建扩大服务消费长效机制,将服务消费的巨大潜力转化为强劲动力。
做好“加减法”提供优质服务
我国优化服务供给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需重点从何处发力?
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当前,我国居民服务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扩容提质趋势明显,服务消费成为大力提振居民消费的重要增量来源。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放宽准入、业态融合为重点扩大服务消费”。在居民消费升级趋势下,服务消费的旺盛需求牵引着服务供给,对服务供给提出新要求,同时,高品质服务供给的丰富也推动创造新的服务需求。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扩大服务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202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激发改善型消费活力、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增强服务消费动能等提出多项安排,就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今年,《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发布,优化和扩大服务供给,激发服务消费潜能。各地也因地制宜出台实施方案,形成中央与地方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消除阻碍要素流动的显性和隐性壁垒,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加大服务业投资,开展公平竞争,推动医疗、养老、托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快速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业态融合、创新,丰富服务供给形态和内容。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下,构建以数智技术为依托的服务消费新场景。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健康医疗、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等多个领域实现融合发展,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的增长点,丰富了消费者对服务形态和内容的选择,有效提升供给质量。
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显效,我国服务消费规模和占比持续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其中,文体休闲服务类、通讯信息服务类、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1%,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为46.8%。
我国居民消费正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和品质化的需求凸显,但当前服务供给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例如,优质服务供给不足突出,呈现“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失衡;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流程规范性不足;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优质服务资源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较为明显;专业人才短缺,养老护理、创意设计等领域对较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需求较大,相关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丰富高品质服务供给,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在“加法”方面,一是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引导优质资源向需求量大的领域集聚,提高对“一老一小”、医疗健康、文化体育、家政服务、旅游休闲等民生关切领域的供给质量。二是培育和壮大服务供给新动能。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创新服务场景,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强化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方面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扩大相关人才培养规模;另一方面畅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更多人才投身服务业。四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将高品质国际服务资源引入国内市场,推动国内服务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创新力。在“减法”方面,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健康、养老、家政等细分领域,继续减少有关限制性措施,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提高服务供给质量方面的作用。
数字服务拓展消费新增量
数字技术赋能服务消费有哪些亮点?怎样更好拓展数字服务?
关利欣(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当前,数字经济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深刻变革,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迭代升级,带动数字服务、数字内容、数字渠道不断发展,使其成为激发消费新增量的重要领域。
数字技术深入应用赋能数字服务创新。伴随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服务领域智慧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实物商品线上销售规模逐步扩大,线上支付方式快速渗透。数字技术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领域加速融合,依托技术变革创新业态模式,打造了沉浸式、体验式的多元化消费场景。据商务部测算,2024年我国居民数字消费规模达23.8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居民消费的44.2%。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