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与此同时,由于生成图像、视频、音频的门槛降低,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移花接木”伪造虚假信息的情况频现。在电商平台,有的商家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进行直播和营销带货,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损害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期待法治对AI滥用现象做出精准回应,为技术发展明确法律边界,让科技在法治轨道上更好地服务人类。
近日,女演员温峥嵘自曝在网上刷到了假冒自己的直播间。此前就有人发现,她曾“出现”在多个直播间,同一时段,妆造不同,产品不同,但说着同样的话。这些直播间影像均非温峥嵘本人出镜,有的竟是AI合成的虚假直播。
AI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与此同时,某些个人或商家利用AI生成虚假视频误导公众。
专业人士认为,应进一步明确AI生成内容的标识义务,同时,技术平台和电商平台等传播类平台需承担识别、拦截以及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的主体责任,公众也应提升对AI生成内容的认知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仿冒视频误导消费者
“真这么神奇吗?”“就这个痔疮凝胶,不用忌口,不用遭罪,是全网唯一没有差评的产品……”近日,《工人日报》记者在上海的赵女士展示的一段视频中看到,韩红、潘长江两位明星一问一答,正推销某痔疮产品,视频中还有其他女明星为该产品“站台”。
赵女士告诉记者,这是今年8月她在母亲手机里某短视频软件上拍摄的一段视频。她母亲看到“连大牌明星都在推荐这款产品”,便准备下单购买。赵女士及时阻止,“这视频一看就是AI生成的,说话时表情和嘴巴都不自然”。
作为一名AI短剧创作者,谭靖告诉记者,赵女士母亲看到的明星推销视频实际是利用数字人技术制作而成。“只要有一张明星的照片,就能让人物动起来,哪怕是张截图。这位明星只要在某场合说了一句话,声音也能被克隆。”
今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了某公司利用AI技术冒用央视知名主持人名义和形象的虚假广告案。8月,有媒体披露,在某社交平台上,有博主利用AI技术仿冒奥运冠军全红婵的声音卖土鸡蛋,其中有的视频点赞量高达1.1万。奥运冠军孙颖莎和王楚钦也同样遭遇了类似仿冒。
以假乱真的画面和声音,加上名人效应,让一些制作虚假视频的营销博主收获了大量订单。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赵女士母亲刷到的“明星推销痔疮产品”视频已下架,但显示该产品销量已近6000件。据报道,在“全红婵带货土鸡蛋”的视频评论区,大量粉丝误以为就是运动员本人“代言”,纷纷下单购买,该商品显示已售出4.7万件。
有消费者发现,随着“双十一”到来,购物平台上AI生成的商品展示增多,如各类玩偶挂件、衣服、家具,甚至包括试衣模特。还有的商家在商品详情页、直播间使用AI生成的虚假测评,编造使用体验,影响消费者理性判断。
垦丁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麻策律师表示,利用AI技术仿冒名人进行直播和营销带货,严重侵害了被仿冒名人的肖像权、名誉权和声音权等合法权益,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中关于禁止虚假宣传及不实广告的规定,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诈骗罪,须承担刑事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友浪表示,虚假视频和商品展示等不仅导致信息失真与信任侵蚀,售后维权问题增多,还会带来平台生态劣化,合规经营者被不公平竞争挤压等问题。
识别AI虚假视频的难度增大
“AI工具日益普及、操作简便,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易生成虚假内容,是AI生成内容被滥用的首要原因。”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分析说。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