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促消费重要引擎

  随着大众旅游方式从“单一观光”向“体验社交”转变,观赛旅游、赛事衍生消费、周边短途游等形式,正打破传统旅游场景的局限,让旅游消费呈现“观赛+体验+社交”的场景多元化特征

  第十五届全运会11月9日至21日在粤港澳三地举行。广州作为开幕式的主办地,启动了一系列文商旅体惠民活动,推出了50条“跟着赛事去旅行”特色线路,通过票根优惠等方式,把全运场馆和文旅资源串联起来,让市民游客在观赛之余一站式感受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

  近年来,“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年轻人新潮消费的重要标签。从马拉松赛道旁的城市风光打卡,到电竞赛事周边的文创体验,体育赛事已经突破单纯竞技边界,成为带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大众旅游方式从“单一观光”向“体验社交”转变,观赛旅游、赛事衍生消费、周边短途游等形式,正打破传统旅游场景的局限,让旅游消费呈现“观赛+体验+社交”的场景多元化特征。

  今年9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鼓励引进国外优秀体育赛事,支持地方举办大众体育赛事,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赛事、职业联赛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持续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发挥体育赛事和相关活动带动效应。”

  从实践来看,“跟着赛事去旅行”已成为带火旅游经济的重要引擎。“苏超”近期收官,历经176天、85场比赛,主场城市比赛日的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11.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8%,其中接待外地游客1440.30万人次,同比增长23.22%;“浙BA”7月6日至9月2日共举办赛事280场,累计观赛人数近9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超过710万元,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0亿元……不难发现,体育赛事并非单一的消费热点,而是短期消费刺激、长期品牌增值、产业结构优化的多维联动,可以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第一,短期消费集群效应显著,激发旅游经济活力。赛事作为“流量入口”,能快速集聚人气,直接拉动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消费显著增长,形成短期消费热潮。赛事期间,酒店入住率上升,商圈餐饮消费活跃,交通与景区客流增加。同时,文创产品、主题纪念品等衍生消费与基础消费共同形成双重增长动力。

  第二,长期品牌增值效应凸显,提升城市文旅核心竞争力。高水平赛事是城市形象传播中极具影响力的“超级IP”,可以通过媒体矩阵与社交传播实现品牌价值提升。国际级赛事能吸引全球媒体聚焦,直接扩大城市国际曝光度;年轻群体偏好的电竞赛事、潮流运动赛事,则可以通过直播平台与短视频传播,将城市景观、文化活动、特色体验传递给年轻受众,形成“赛事内容+城市文旅”的二次传播,进而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助力构建长期稳定的旅游客源。

  第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助力文旅供给高质量升级。“跟着赛事去旅行”推动城市文旅产业从“单一服务”转向“全链条生态”,延伸产业边界、激发产品创新。城市可以赛事为核心,开发个性化产品,如专属酒店、主题餐饮及“赛事+文化”旅游线路等,实现供给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升级。同时,结合本地资源构建多元产品矩阵,将赛事影响力延伸至更长周期,形成长尾消费,缓解淡旺季失衡,助力文旅产业向高附加值、全季节运营转型。

  当前,面对体育赛事与其他领域融合的快速发展,各大城市可从机制协同、品牌塑造与数字赋能三个方面发力,优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服务消费新场景,并推动其从“流量增长”向“价值提升”转型,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一是构建“赛事+文旅”协同机制,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要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多部门的常态化联动机制,将赛事规划纳入城市文旅发展的整体布局。在赛事筹备阶段,同步推进路线设计、住宿资源统筹、交通动线优化及宣传推广协同,确保赛事组织与旅游服务的无缝衔接。同时,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赛事票务、旅游产品、本地生活服务等资源,实现“观赛+旅行”需求的一体化满足,提升用户全流程体验。

  二是实施差异化品牌战略,打造地域特色赛事IP。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构建“国际赛事引进+本土赛事培育”的双轨发展模式——对待国际高水平赛事,要注重与城市特色的结合;对待本土特色赛事,应通过IP化运营提升品牌辨识度与长期吸引力。同时,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赛事+”产品链条,设计“赛事+城市文化体验”“赛事+周边休闲度假”等定制化旅游线路,将单一赛事活动转化为复合型文旅产品,增强群众参与黏性与消费附加值。

  三是以数字化创新升级体验。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服务体系,通过智能票务系统、赛事智能导航和个性化推荐提升服务效率;借助短视频、直播及VR技术打造“云观赛”,结合线上互动与虚拟周边兑换等玩法,吸引非现场用户参与,形成“线上引流、线下转化”机制,拓展赛事旅游消费边界。

  总之,体育赛事旅游不能停留于“赛事+旅游”的简单叠加,而要着力构筑新消费场景,进而通过机制协同、品牌塑造与数字化创新,将赛事转化为与城市同频共振的“活名片”,助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

  来源:中国旅游报 郭 娜 刘辰坤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