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下,“川超”足球赛如火如荼,2025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冠亚军决赛在川落下帷幕。“要提升赛事影响力,以全球视野打造国际赛事名片,瞄准全国市场打造一批赛事品牌,积极发展新兴赛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前,四川省政协医卫体育委员会向省委、省政府建言。
赛事热,消费火。近年来,四川以“体育+”为纽带,串联文化、旅游、商贸等多元业态,赛事经济稳步增长。四川省体育局资料显示,2025年,成都世运会有超22万人次购票观赛,带动各类消费23.63亿元;“川超”揭幕战超2.2万人观赛、带动相关销售收入超1.1亿元;乐山、德阳、达州等地举办的龙舟赛事共吸引50万人次参与,带动经济效益约4.8亿元。
如何以体育赛事为牵引,更好地激发多元消费需求?按照四川省《2025年协商计划》安排,省政协组织委员、专家开展实地调研,并与省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对口协商。
省政协调研发现,与北京、上海等赛事发达地区比较,当前,四川标杆赛事较少,缺乏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冠以地域名称且有较强吸引力的国际赛事和国家级赛事,缺乏与地方文化、民族特色、商业配套的“体育+”深度化学反应,消费场景辨识度不高,政策、资源和资金整体效能不强。
针对存在的短板,省政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改进措施:
提升赛事能级,夯实赛事流量根基——持续引进国际顶级赛事,拓展四川在国际赛事圈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集中资源重点孵化本土赛事品牌IP,如支持“骑遍四川”等已有一定基础的赛事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鼓励各地依托特色山水资源发展滑雪、赛马、登山、徒步等运动。同时,结合我省大力发展低空经济举措,积极推动无人机竞速、电竞联赛等新兴时尚赛事发展。
强链延链补链,推进“文体旅商造”深度融合——重点培育3—5家本土赛事运营企业、装备制造企业成为产业链主,引进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号召力的赛事运营企业、金牌团队、知名俱乐部等,大力发展赛事策划、场馆运营、媒体转播、人才经纪等产业,引进培育一批体育服装、器械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体育的制造、服务、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深度融合。
推动全民健身,释放社会消费潜力——针对全年龄段人群,举办各类特色赛事。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扩大体育服务型消费;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体验与消费并重的“智慧赛事”生态。围绕体育消费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构建融合社交、娱乐等元素的多元化的沉浸式、互动式消费场景,深度激发各圈层群体消费热情。
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和要素保障——将赛事经济纳入我省“十五五”规划重点谋划,将“四川建设成赛事经济强省”明确为未来目标;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联动各方资源,持续增加场地设施供给与升级,统筹建设利用好校园体育场馆等资源,大力提升机场、高铁站等的赛事配套服务质量。
“要建立科学的赛事整体评估评审制度机制,对全省举办的重大赛事进行系统性评估,每年发布四川赛事经济发展评估报告,反映赛事对我省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综合影响。”省政协建议。
来源:四川在线 记者 陈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