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一大早,在合肥工作的白领顾明划开手机朋友圈,往日满屏的“战利品”晒单不见踪影;路过小区快递驿站,往年排到门口的取件长队,如今只剩两三个包裹静静躺在货架上:“连曾被视为‘双十一标配’的促销短信,也只零星收到两条。”
从 2009 年天猫那场仅 27 个品牌参与的促销试水,到如今迈入第 17 个年头,双十一这个曾一次次刷新千亿 GMV 纪录的商业符号,正以一种近乎 “退潮” 的静默完成转型。没有了凌晨倒计时的抢购狂热,没有了需要纸笔演算的满减套路,消费市场的 “降温” 肉眼可见 —— 而这份 “冷”,不仅体现在消费者端的理性克制,更折射在商家的生存困境里:不少经营者坦言 “利润压得薄如纸,销量却难见起色”。
当 “消费降级” 从社交媒体的讨论热词,逐渐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选择,这场持续 17 年的购物狂欢,早已超越了 “促销节” 的单一属性。
商家端:存量战场里的突围与焕新
“不开促销活动,店铺访客量直接腰斩;一搞促销,算上平台佣金和折扣成本,卖一件亏一件。” 杭州女装店主陈敏对着后台数据叹气,她的吐槽戳中了无数中小商家在双十一的生存焦虑。当互联网流量红利彻底见顶,平台获客成本较 5 年前飙升 300%,“不促没量、促了没利” 的两难困境,成了许多经营者的心头难题——定价稍高,商品就淹没在同类竞品中;压低价格,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致,甚至面临 “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的尴尬。
为打破困局,商家们开始探索 “降本增效” 的破局之道。以往大促期间,短时间集中爆单常导致物流拥堵、发货延误,如今随着大促周期拉长至 30~50 天,企业得以从容调配库存与物流资源。因而往年双十一下单后,消费者要等一周才能收货,今年基本 3 天内就能发出。
更具突破性的变革发生在渠道端。2024 年抖音电商店播占比攀升至 69%,品牌直播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很多知名企业通过 “店播日常运营 + 达人直播造势” 的组合模式,实现线上销售额占比提升,其中直播渠道贡献的营收更是占据线上板块的六成,彻底摆脱了对传统流量入口的依赖。
品牌方的经营逻辑也在悄然转变。过去双十一追求“短时间冲销量”,现在更看重“长期留客群”。
行业端:直播权力转移与平台生态重塑
今年双十一,直播领域的 “权力更迭” 格外显著 —— 曾经占据流量核心的头部主播集体 “退潮”。李佳琦、董宇辉等顶流主播的大促直播场次同比减少 40%,抖音电商数据更显示,头部达人带货 GMV 占比从三年前的 35% 断崖式跌至 9%。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势力正在快速崛起:京东数字人直播成为品牌大促的 “新标配”;淘宝推出的 AI 导购工具,让商品推荐信息流点击量提升 10%,中小达人与品牌店播则共同瓜分了超 80% 的直播流量,彻底打破了 “头部垄断” 的旧格局。
平台生态的重构也同步加速。天猫打造 “线上下单、分钟级履约” 的闪购闭环,让即时消费成为大促新场景;京东推出 “买贵必赔·差价换” 服务,通过价格保障重建消费者信任;抖音则强化 “内容种草-兴趣转化- 即时成交” 的全链路,将短视频流量高效转化为电商订单。这种集体转型的背后,是监管与市场的双重推力。消费者对 “透明消费” 的需求升级,更迫使平台从过去的 “流量收割” 模式,转向 “用户长期经营” 的可持续路径。
走过 17 个年头的双十一,若用一个词定义它的当下,“沉寂” 或许片面,“清醒” 才更贴切。它终于卸下了流量泡沫堆砌的热闹外衣,挣脱了 “为促销而促销” 的粗放逻辑,重新锚定商业的本质 ——不是制造短期狂欢,而是传递长期价值;不是诱导冲动消费,而是满足真实需求。
喧嚣的退场从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双十一告别狂热,以理性的姿态重新出发,一个更透明、更务实、更懂消费者真实需求的消费新时代,正在这份静默中悄然开启。这不仅是双十一的成长,更是中国消费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
来源:市场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