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会客厅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天津从哪提升
周密 谷朋
对话人:
周 密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谷 朋 本报评论员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一个充分释放消费潜能、重塑发展优势的过程。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各类效应相互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动力更足。
谷朋:“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从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后续效应,到京津冀文旅协同效应,再到文旅商贸融合效应,发挥好这些叠加效应,可以激活更多消费潜力。
周密:的确如此。多重机遇叠加、多元效应同频,为天津带来更多“人气”。将人气活力集聚为持久消费动力,把机遇势能转化为引领消费升级的竞争力,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时代考题。破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从“聚人气”到“留人心”、从“增留量”到“提质量”的转变。比如,可以依托上合组织搭建的合作机制,促进成员国之间特色商品展销与天津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借助京津冀文旅协同优势,联合开发跨区域精品线路,推动游客互送、资源共享;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打通政策链、服务链、产业链,推动会展、文旅、商贸等资源互联互通,让每一次“人气聚集”都成为消费潜力释放的新起点。
谷朋: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要有大视野,面向全球聚资源、聚客源、拓市场,构建大消费、大文旅、大商贸的发展格局。在这方面,天津如何用好自身优势,更好地聚人气、汇商气?
周密:这个“大”不仅在于规模与范围,更在于发展格局与能级。天津具有深厚的开放底蕴,得天独厚的区位、港口条件,用足、用好“家底”,关键是把这些“单点优势”拧成一股绳,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吸引力、产业竞争力。聚资源,就要打通“买全球”“卖全球”的双向通道。最近,在第八届进博会上,天津交易团签下多笔大单,进口三文鱼将“新鲜直达”天津港,更多津产好物则被推向海外;聚客源,需做足“引得来、留得住”的文章。比如,可以抓住K字签证(青年科技人才签证)政策机遇,吸引并服务好海外来津人才;拓市场,就是要扩大交往的“朋友圈”,通过跨国文化互动,在创意产品、文化体验、电子娱乐等领域拓展消费新空间,让消费市场更具创新力。
谷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引领消费新潮流,需要在资源焕新、场景上新中,持续创造新需求,从而释放更多消费新动能。
周密:是的。通过场景供给的升级、资源的焕新再造,让供与需精准对接、双向互动,既回应了消费者对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的新期待,更能唤醒潜在的消费需求、延伸消费链条。特别是越来越丰富的场景供给,通过空间、业态、文化的融合,为消费注入情感价值与文化内涵,人们在“买买买”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个性、更多元的精神满足,让消费更有人情温度、人文厚度。
谷朋:如今已经立冬,如何延续消费热度是一道待解的课题,不能商圈店铺白天熙熙攘攘、晚上早早打烊,街区景区夏天活力十足、冬天门庭冷落。
周密:一些北方城市在入夜、入冬之后,有的消费场景会进入“休眠”状态。但换个思路来看,这种“时段差”“季节差”, 恰恰是挖掘差异化优势、补齐业态短板、培育消费新热点的契机。闲时不闲、淡季不淡,就要打好全域牌,推出因时而异、四季咸宜的旅游产品,唱响文旅商贸的“四季歌”。天津可以依托海河、盘山等独特资源,以及独有的津派文化,打造“夜品津味”“冬享冰雪”等特色消费场景。把“冷资源”变成“热消费”,让消费热力跨越季节更迭、昼夜交替,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不竭动能。
来源: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