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双11”,尽管各个平台早就“启动”了,但消费者的选择更加理性,并没有表现出过往的冲动。
曾几何时,“双11”“618”等购物节真是消费者翘首以盼的狂欢盛宴,如今购物节的变迁折射出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也警示我们:对市场乱象进行制度化、常态化监管,为真正的新消费筑基。
在商言商,促销的本质不是商家单方送福利,而是借由商家和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搞活消费市场,让双方都获益。然而,花样繁多的“套路”,究竟是如何成为“标配”的?主动为之抑或被动应对?从市场反应来看——商家一边面临平台流量压力,不得不参与促销,一边受淡季折扣、直播带货挤压等因素影响,利润空间持续收缩,只能靠“套路”虚与委蛇;而壮大后的平台化身“数字包租婆”,坑位费、流量费等成本层层转嫁,最终要么挤压商家利润,要么抬高消费者实际支出。这种畸形生态,耗尽了公众的消费热情。
在此背景下,公众对强化市场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消费者希望看到的不是一时的运动式整治,而是制度化、常态化的监管机制。这就需要监管部门持续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识别并惩治各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倒逼市场主体规范促销行为:对先涨后降、虚假宣传等建立长效监测机制。新消费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清朗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的净化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坚持制度化、常态化监管的方向不动摇,必将倒逼市场促销行为规范化,真正实现促消费目的。
来源:沈阳日报 孙连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