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刚需“打底”,体验至上:大学生消费新图景

  郑雯指出,除了物质消费,“后物质精神类消费”行为在这一代青年群体中有突出的表现。所谓“后物质”,是指消费重心从生存型物质需求转向自我实现、情感联结、文化体验等精神需求。其中,情绪疗愈是当代年轻人消费的重点领域——“好心情”被放在消费决策的第一位,“情价比”浪潮迭起。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57.30%的受访大学生会将情绪状态(开心/焦虑时想消费)视为影响消费决策的最主要因素之一。28.53%的受访者奉行“体验优先,愿意为兴趣和感受花钱”的消费理念。

  田辉的消费观念从本科时期的“吃进肚子不亏”,转变为了研究生期间的“注重体验”。田辉回忆起考研期间“放纵”狂吃,遭遇了急性肠胃炎。这段经历让他深刻地意识到:“消费应该带来更好的体验,而不是负担。”

  对体验和情绪的追求,同样体现在陶煜涵对形象与情感体验的投入上。陶煜涵每个季度都会购置应季衣物、每月定期与朋友聚餐、每逢小长假外出旅行……在她看来,这些消费虽不是生活的核心,却是让她保持良好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时,陶煜涵也会“激情下单”,为新鲜体验付费。今年暑假,她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许多网友使用大疆Pocket 3拍摄的视频,被其细腻的拍摄质感吸引。尽管一开始就预见到自己的使用频率不会太高,但她仍选择下单。

  “与其说是为了使用买单,不如说是一种情绪消费。为一种可能性买单,为新鲜体验付费。”陶煜涵表示,这次消费让她有了新的思考——偶尔的冲动消费本身未必是洪水猛兽,它更像是一种现代人情感需求的外在体现。“在保障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允许自己偶尔为一两次心动破例。”

  在有限资源里,平衡好生活、成长与热爱

  “健康的消费观不是杜绝冲动,而是不让冲动成为常态。”在邱毓看来,消费的快感可以有,但绝不能以牺牲基本生活为代价。对此,他表示自己也曾有过“踩坑”的经历:在大三那年,他因沉迷于游戏而无法自拔,甚至不惜投入了两千元用于抽卡。

  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成熟,他们在冲动与理性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为游戏“氪金”却了无回报的经历让邱毓逐渐领悟到,消费应当建立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既是满足生活需求的基础保障,也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适度点缀。

  调查数据显示,69.5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当前的消费习惯“比较理性,偶尔冲动但能控制”,15.9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理性,从不冲动消费”。84.12%的受访者将“自身消费能力”视为影响消费决策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商品的实用性及价格高低。

  在陶煜涵看来,健康的消费观应当是“量入为出,理性为先,注重体验,投资未来”。她认为,大学生平衡个人需求与理性消费,关键在于建立“清醒的自我认知”——既觉察内在需求,也要清晰把握自身的经济能力边界。

  陶煜涵从大三开始使用记账App,这让她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了更清晰的掌控:饮食约占40%,学业与资料投入约15%,社交与娱乐约占35%,其余为弹性储备。

  田辉也形成了自己的消费管理方式:通过微信支付的每月账单进行定期监控。他虽然不会设定严格的预算,但会关注月度消费波动。如果某月支出明显超标,就会进行复盘调整。当然,这种管理方式略显“粗放”,往往当他意识到消费超标的情况,只能选择下一个月来进行“补救”。

  调查数据显示,82.73%的受访大学生有记账的习惯,41.36%的受访者“偶尔记,仅大额消费时记录”。在消费理念上,37.75%的受访者倾向于“实用至上”,46.76%的受访者生活费偶尔有结余,31.53%的受访者经常有结余,并会存入储蓄。

  郑雯认为,中国青年网民的消费正从以物质需求为中心,转向理性主导,更注重共享、舒适和满足个人内心需求的阶段。在这样的过渡期,年轻人既追求物质消费带来的地位符号,又注重内心情感情绪需求和性价比,追求在消费中寻找精神支撑和意义归属。

  对陶煜涵而言,消费不是盲目“花钱”,而是如何在有限资源里,平衡好生活、成长与热爱的过程——既不盲目跟风迷失自我,也不因过度克制而错失生活的精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张仟煜 程思 孙子骐 李永熙

2页 上一页  [1] [2]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