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双十一” 购物狂欢节已拉开序幕,促销周期较往年进一步延长,直播带货、预付定金、跨店满减等营销模式交织叠加,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新的消费风险。结合近期消费投诉趋势,济南市消费者协会特此提醒:购物狂欢季需保持清醒,理性消费避免“踩雷入坑”。
一、辨清价格套路,警惕优惠杀熟
近年来,“先涨后降”“规则迷宫”“大数据杀熟”等价格陷阱仍时有发生。部分商家通过抬高预售基准价、模糊满减叠加条件、对新老用户显示差异化价格等方式制造优惠假象,让消费者陷入“算得越精,亏得越多”的困境。为此,我们提醒:
1、核查真实折扣:下单前可通过购物平台的价格历史查询功能,比对商品近 30 天实际成交价,警惕“虚假打折”;对宣称“全网最低价” 的商品,注意跨渠道比价,避免被直播间“专属价” 误导。
2、简化优惠选择:优先参与“官方立减”等透明促销活动,对需叠加多重券、限制使用条件的复杂规则保持警惕,避免为凑满减购买非必需商品。
3、警惕杀熟行为:更换账号或开启“无痕模式”比对价格,若发现大数据杀熟,可保留截图证据并立即投诉。
二、慎对预售定金,防范退款踩雷
预付定金仍是今年“双十一”的营销方式之一,但“定金不退”“系统故障无法付款”“混淆定金与订金概念”等问题依然存在。消费者务必:
1、细看细则再下单:缴纳定金前,重点确认尾款支付时限、退款条件、商品是否支持“七天无理由退货”及“三包”服务,避免因条款模糊陷入被动。
2、留存沟通凭证:与商家就定金退还、售后保障等问题的沟通记录需截图保存,对“口头承诺”保持谨慎。
3、及时处理订单异常:若遇系统故障导致无法付款或订单被无故取消,第一时间联系平台客服并录音取证,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三、谨慎直播消费,避免诱导陷阱
直播带货已成为重要消费渠道,但虚假宣传、质次价高、举证困难等问题仍困扰消费者。消费者应注意:
1、优选正规渠道:参与直播购物时,选择资质齐全的平台及信誉良好的主播,重点关注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重点监管品类的来源资质。
2、固定交易证据:全程录制关键直播片段,保存主播宣传话术截图、商品链接、支付凭证及物流信息,避免因“口说无凭”导致维权受阻。
3、警惕诱导消费:对“限时秒杀”“不买就亏”等诱导性宣传保持理性,拒绝主播以 “私下转账”“脱离平台交易” 等方式诱导的违规操作。
四、及时保留证据,依法维护权益
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务必妥善保管订单截图、支付凭证、聊天记录、商品检测报告等证据。若发生纠纷,优先与商家或平台协商解决,明确提出合理诉求。协商无果可向有关行政部门或当地消协组织反映求助,还可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咨询或投诉,依法理性维权。
来源: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