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临近11月,各大网购平台便早早拉开促销架势,各种满减抵扣、优惠券叠加,同时搭配“预售立减”“直播间专属价”等特色优惠。这些密集的福利设计,不仅简化了消费者的购物流程,更以实实在在的价格优势,让大众感受到“薅羊毛”的快乐,切实提升了购物的便利度与性价比。
然而,热闹背后总有隐忧。每年“双十一”大促刚一落幕,消费纠纷便进入集中爆发期。打开投诉平台不难发现,消费者的吐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虚假宣传误导,实际使用效果与描述严重不符;二是价格套路频发,先抬高价格,再标注“大促折扣”,最终优惠不及预期;三是物流售后缺位,商家与快递方互相推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及时保障。
消费者如同“餐厅食客”,走进餐厅的核心需求是吃到安全卫生、符合口味且性价比高的饭菜。面对“双十一”的促销热潮,消费者更需保持理性:在下单前,要仔细查看商品详情页,对比不同平台、不同商家的价格与评价,尤其是要关注“退换货政策”“售后保障服务”等,优先选择契合自身需求、家庭实际需要的产品,避免因“折扣诱惑”盲目囤货,导致商品闲置浪费;要通过平台官方客服、12315投诉平台等正规渠道维权,切勿轻信“私下解决”的承诺,防止因方式不当造成二次损失。
电商好比“集市摊主”,在集市中摆摊售卖商品,既要遵守集市的基本经营规则,也要凭借优质的商品与服务赢得回头客。电商不能只盯着“销量数据”,更要守住经营底线:在商品质量上,需严格把控货源,杜绝“以次充好”“三无产品”,确保卖出的每一件商品都符合质量标准;在宣传推广上,要做到“如实描述”,不夸大功效、不隐瞒瑕疵,避免使用“绝对化用语”“虚假承诺”误导消费者。同时,要主动接受电商平台的日常管理与市场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督,一旦出现问题,及时与消费者沟通解决,而非逃避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积累良好的口碑,实现长期经营。
电商平台则像“商场运营方”,负责维护商场的购物环境与消费秩序,让消费者愿意来、留得住。在“双十一”大促中,平台的责任更为重大:一方面,要提前优化技术系统,确保大促期间页面加载流畅、支付流程顺畅,避免因“系统崩溃”影响消费体验;另一方面,要严格审核入驻电商的资质,对“虚假店铺”“不良商家”坚决说“不”,同时加强对商品价格、宣传内容的日常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先抬价后打折”“虚假宣传”等问题。此外,还要完善售后维权机制,建立“快速响应通道”,当消费者与商家产生纠纷时,主动介入协调,推动问题高效解决,确保整个“商场”始终合规有序运转,为消费者打造安全放心的购物环境。
在“双十一”电商交易中,监管部门同样扮演着“守护者”的角色:首先,要提前制定清晰的“交易规范”,明确电商、平台的责任边界,作出具体要求,让各方都有章可循;其次,要开展常态化巡查,通过“大数据监测”“随机抽查”等方式,实时关注电商平台的价格波动、宣传内容等,及时发现违规行为;最后,对违规经营的电商与管理不到位的平台,要依法进行纠正与处罚,既“查处个案”形成震慑,也“总结规律”完善制度,最终保障消费者与合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电商市场的长期稳定与健康发展。
来源:榆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