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合肥10月30日电 题:“坑老”陷阱花样百出,如何守好老人的“钱袋子”?
普通羊奶粉被吹嘘成“保健神品”;“理财专家”承诺稳赚不赔,结果血本无归;养老机构以高息分红诱骗办卡,致近百名老人被骗近700万元……近年来,养老服务消费中一些“坑老”“骗老”事件频频发生。
如何防范“坑老”陷阱,守好老人的“钱袋子”?记者进行了采访。
“坑老”陷阱花样百出
“理财专家说跟着他投资稳赚不赔,还分享了很多暴富案例,没想到我的钱都打水漂了!”安徽宁国年近七旬的李奶奶说,今年8月,她在短视频平台上结识了一名“理财专家”,这名“专家”推荐她在某炒股平台上投入5万元。幸亏民警及时耐心劝阻,否则她还准备追加投资。
据办案民警刘家杨介绍,李奶奶所说的炒股平台其实是一个虚假平台,显示的投资收益并不能提现。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网络信息分辨能力弱的特点,将自己伪装成专家,让受害者深信不疑。
近年来,像李奶奶这样遭遇“坑老”投资陷阱的并非个例。安徽省肥东县公安局破获的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中,不法分子向老年人推销公寓床位和福、禄、寿、至尊等会员卡,承诺“不入住也可获得10%的年息”,诱骗95名老人共投入近700万元,但承诺均未兑现。所幸,相关损失已被警方追回。
今年8月,公安部公布5起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典型案例,相关嫌疑人以销售墓地返利、投资“保健品”项目等名义进行非法集资,涉案金额超20亿元,受害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近万人。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消费。江苏省扬州市市场监管部门今年8月通报一起案例显示,当地某羊奶粉经营部以“到店免费领取鸡蛋、养生健步鞋”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加养生讲座,借机推销某品牌羊奶粉,宣称该产品具有“辅助消化、促进胆固醇代谢、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经核查,该产品实为普通食品,宣称的“辅助消化”等功能属于保健食品的专属声称范畴。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对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规定,构成虚假宣传。
一些私域直播间成为“坑老”的新领域。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风险提示称,一些直播间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信群等私域渠道进行引流,或夸大产品“治疗高血压”“抗癌防癌”等功效,或违规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替代药物治疗”等用语,诱导老年人线上下单或线下消费。
“坑老”行为何以频频得逞?
多位基层受访办案人员表示,一些老年人的防诈骗意识和能力薄弱,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非法获取的老年人信息,设置各类陷阱,迷惑性很强,让“坑老”行为屡屡得手。
——精准“定制”。
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五大队民警徐修雷介绍,一些不法分子非法获取老年人的病史、消费习惯、家庭构成等个人信息,精准勾勒其健康焦虑、金融需求与兴趣爱好,定制化设置消费陷阱,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进行精准推送。比如,向患有关节病的老年人推销天价“磁疗仪”,向独居老年人设下陪伴型服务骗局等。
此外,一些诈骗分子利用AI换脸技术和拟声技术,通过模仿子女、亲友甚至公检法工作人员的声音和面容,伪造车祸、被绑架等紧急情况,通过不断洗脑和表达“快转钱”等急切情绪,要求老年人紧急转账。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