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家的温情攻势极大削弱老人警惕性和判断力,让他们在情感满足中难以对不合理经济要求说‘不’,甚至为维持关系不断投入。”杨柏涛说。
困境三:消费记录残缺维权难。“在私域直播等新业态中,不法商家采用即时语音沟通和无法回放的直播模式,整个销售过程难以保留记录。”申琦指出。
记者调查发现,私域直播间不仅设有仅供老人参与的“准入门槛”,还通过“阅后即焚”方式打造“信息茧房”,观看直播需扫特定二维码,直播结束后视频立即消失且无法回看。部分线下交易保健品门店,老人购买商品后仅收到手写收据,缺乏可退换货的正规凭证,给后续维权增加难度。
筑牢防线:制度、平台与温情缺一不可
《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预计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
然而,当前消费市场频现的“坑老”苗头,不仅让老年人“钱袋子”面临风险,更偏离了银发经济服务老年群体的初衷。如何让银发经济回归温暖银发族的初心?
受访专家建议,首先在制度层面,要加快完善针对银发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对私域直播、线上营销等新业态设立明确“红线”,避免新业态成为监管盲区。
一方面要建立统一的银发产品与服务标准,对保健品实施分级管理,让老年人消费有“标”可依。另一方面,要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建议市场监管、金融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常态化联合执法,对针对老年人的商业活动进行重点巡查和专项整治。提高违法成本,除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应强化行政处罚和民事惩罚性赔偿。”晁晓燕说。
申琦指出,“坑老”乱象还暴露出银发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看似充满“适老”选项,实则真正贴合老年人需求的优质产品不够丰富。她建议通过政策激励引导供给侧改革,设立银发产业专项扶持基金,对诚信经营、创新适老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支持,通过增加优质供给挤压劣质产品生存空间。
其次,市场主体与社会组织需扛起主体责任,自觉做银发经济的“守护者”。晁晓燕指出,应明确社交平台、电商平台、支付平台在涉老诈骗中的主体责任,规范私域直播、一对一健康咨询等易出问题渠道。“平台可利用技术手段主动识别、拦截、清理可疑账号和虚假广告,建立便捷的欺诈举报和退款通道。”
“社会组织如消费者协会、老年协会等可积极开展消费教育,通过案例解析、社区讲座提升老年人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帮助老人适应数字时代,弥合数字鸿沟。”申琦说。
最后,家庭与社区应用“温情”填补情感空白。“老年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更多消费的是情绪价值,他们更希望被关怀。子女的日常关心与耐心沟通,远胜于事后指责。”杨柏涛建议,社区可构建老年人社交支持网络,通过各类活动丰富生活,减少孤独感,从源头上降低被情感营销“打动”的可能。
此外,随着科技发展,未来“坑老”陷阱可能更加智能化、隐蔽化、跨境化。申琦建议推动监管技术与企业创新同步发展,用AI识别、跨境数据追踪等手段应对可能出现的AI换脸营销、海外保健品违规销售等问题,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共同打击跨境“坑老”行为。
展望未来,银发经济不仅是人口结构变迁下的必然产物,更应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真正的银发经济,是让老年人既能享受优质产品与服务,又能安心消费、放心生活。”申琦说。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周心怡 陈浩明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