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的鸡蛋、廉价的旅游团、热情的“干儿女”、直播间里嘘寒问暖的主播……这些看似温情的场景背后,可能正编织着一张针对老年消费群体的精准“围猎”之网。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银发经济正成为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然而,层出不穷的营销套路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对新兴商业模式的不熟悉以及情感上的缺失,让本应安享晚年的“养老”生活,一步步滑向危机四伏的“坑老”陷阱。
套路翻新:“洗脑”营销层层设陷
“我妈妈平时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可一进直播间,买那些来路不明的保健品却一点不含糊!”上海市民吴先生向记者抱怨,“从年初到九月份,仅线上平台有据可查的,她就花了整整26万元!线下支付的更不知道有多少。”
吴先生发现母亲陷入私域直播间骗局,是从20袋海参开始的。“她在一个叫‘航天梦’的微信直播间下单,对方说一袋440元,还必须20袋起购,8800元就这么花出去了。”可吴先生找到同厂家电商店主询问后发现,该产品只是换了个包装,市场售价每袋仅35元——直播间价格翻了近13倍。
记者随后找到一家位于上海的“航天梦”线下提货店,进门就被墙上的标语吸引:蓝底白字的“支持中国航天事业”“航天标准”“太空好物”贴满整面墙,还有每天不同时段直播的二维码,但货架上摆的多为不知名的“杂牌货”。
“开店两年多攒了3000多老年客户,卖一单能拿25%提成,生意好时月赚十几万!”上海一家“心智青”门店店员向记者透露。和“航天梦”一样,该店也采用“线上下单、线下提货”模式,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扎根多年。类似套路的门店并非上海独有,记者在地图软件搜索“心智青”和“航天梦”,发现其在全国多地设有分店,形成规模化布局。
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一边是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一边是“养老钱”变“被骗钱”的痛心现实。今年8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老年消费陷阱、私域引流营销成为上半年投诉热点。
“‘银发经济’在健康保健、金融投资、旅游消费等领域,正面临被异化成‘坑老经济’的风险。”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AI向善与数智养老研究中心主任申琦告诉记者,私域直播“围猎”老年人是当下最值得警惕的“坑老”新形态。
她拆解了这类套路:先靠免费送鸡蛋、米面油筛选易感人群,再把老人拉进私域直播间,主播拿着编好的剧本,用“洗脑”话术天天互动,普通食品被吹成“包治百病的神药”。“这类陷阱日益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营销手段精准、协议设计复杂等新特征。”
现实困境:认知、情感与维权三重挑战
从万元高价保健品,到私域直播间里“量身定制”的养生方案,针对老年人的营销骗局不断改头换面。记者梳理案例并结合专家分析发现,“坑老”现象持续蔓延,折射出老年人在认知、情感与维权三个层面面临的现实困境。
困境一:面对“科学包装”辨别难。“老年人因缺乏足够辨别能力和数字素养,难以识破骗局,容易被‘科学’外衣迷惑。”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晁晓燕指出,直播间“傍名牌”、用模糊话术误导消费者,属于典型虚假宣传、欺诈行为,甚至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申琦表示,部分不法商家还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恐吓营销,通过组织“专家”讲座、提供“免费体检”等方式,凭空制造或夸大健康风险,再推销并无实际效用的“专利产品”。
陷入骗局后,老人往往“当局者迷”。如张女士母亲曾以9800元高价购入一款远红外磁电脉冲治疗仪,同类产品在线上平台仅售一千多元。“我找上门,商家爽快同意退款,可我母亲坚决不退,反而认定别的品牌是‘冒牌货’,只认这一家。”张女士无奈道。
困境二:深陷情感营销抗拒难。“许多老人面临亲情关怀缺失与情感孤独,不法商家看准这一软肋,发动情感营销攻势。”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杨柏涛指出,销售人员通过日常问候、耐心陪伴等方式,与老人建立超越买卖关系的情感依赖。
还有商家利用老年人“不愿亏欠他人”的心理。吴先生母亲与家附近理发店的理发师阿杰熟络,日常关怀本是情感寄托,却被阿杰转化为营销手段——他以“没钱我先垫付”制造人情债,让老人被动陷入每月转账循环。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