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16省市消费者协会老年消费私域直播调查:直播间样本100%违规 价格资质多重失信

  为了规避监管,弹幕协同成了很多私域直播间逃避内容违法的惯用方式。报告指出,部分直播间主播表现异常谨慎,在口播内容上不直接违规,而是通过弹幕中的“消费者”提问或“分享”间接传递违规信息,如暗示治疗效果或夸大功效。而这些所谓的消费者“提问”和“分享”往往都是直播间刻意设计的。

  商品欺诈:价格、功效与资质多重失信

  调查报告指出,在价格维度,虚构原价制造溢价是很多私域直播间的主要欺诈手段之一。消费者组织在体察中发现,部分直播间先刻意宣称原价高昂,再逐步降价,制造价格落差,从而给老年人营造“占便宜”的心理错觉,完成诱导消费。

  在功效维度,私域直播间普遍存在虚假与夸大宣传。报告指出,许多私域直播间公然违背《广告法》中关于禁止使用医疗用语或易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用语的规定,这种误导性宣传容易使消费者,尤其是深受关键问题困扰的中老年群体产生错误认知。

  在资质维度,私域直播间的主要误导方式是“伪造权威+剧情营销”。这些直播间通常会安排人员假扮专家,并用“服务知名人士”等虚假经历背书;同时鼓吹“祖传中医秘方”,还会上演“下跪谢恩”等情景剧。这些操作的本质,是用虚构的资质和夸张的剧情,替代真实的认证,从而误导消费者。

  报告显示,私域直播间普遍运用黏性构建、情感绑架、精密诱导3种策略。很多直播间在营销过程中,存在大量精心设计的行为诱导机制,通过持续性的情感与时间投资捆绑用户,大幅提高消费者退出门槛与维权放弃率。

  售后障碍:物流与证据缺失加剧维权难

  报告明确,物流信息缺失与查询障碍加剧了消费者在私域直播间消费的维权难度。部分商品发货缓慢,商家常以“系统升级”“仓库整理”等理由敷衍拖延,导致消费者无法掌握商品实际状态,维权缺乏基础依据。

  诱导消费者线下支付是私域直播间规避责任的常用“法宝”。部分直播间常常会引导消费者跳出平台交易,转而通过线下报名预订、私下转账或现金支付等方式完成购买。

  直播内容隐匿与证据灭失,是造成消费者被侵权后取证难的核心原因。私域直播间普遍没有直播回放功能,消费者无法回看直播内容、商家所作出的承诺以及展示的商品效果等关键证据;如果没有现场取证,一旦遭遇侵权,消费者便会面临举证难的尴尬。

  运营规避花招多:反调查与隐蔽化策略升级

  在节点资格审核环节,很多私域直播间设置了严密的多节点资格审核机制,入群渠道严格控制,仅限内部工作人员邀请方可进入,陌生人入群一经发现会被立即移除。

  另外,私域直播间还存在“规避式责任转移”的情况。镜前主播直接宣称治病功效的表述有所减少,转而大量采用“用户分享”形式,由雇佣的“托儿”冒充消费者讲述使用效果。经营方不明确声称主播为“专家”,而是通过场景布设、服装道具、专业术语堆砌等方式刻意营造权威氛围,使消费者产生“主播是专家”的误导联想。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记者 耿记安

2页 上一页  [1] [2]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