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杭州西湖区的泰康之家·大清谷社区,绿树掩映下的江南园林风格建筑配备高端医疗中心、恒温泳池、健身房等现代化设施。近500位老人居住于此,享受着远非“养老”二字所能概括的晚年生活。如今,社区已是一床难求。多位老人表示,他们选择这里,不仅是看中完善的养老设施和服务,也是为了能享受自由且舒适的老年生活,这也是当下“新老人”对养老服务新期待的缩影。
走访中,我们注意到,更乐于消费的“新老人”对相关产品的创新性、智能化要求在提升,也倒逼适老科技的发展。
杭州余杭区微泰医疗展厅里,记者体验了一枚纽扣大小的动态血糖仪的神奇,轻贴左臂数秒完成安装,每分钟自动更新的血糖数据可在手机查看。
“‘新老人’对科技的接受度远超想象,关键在于研发设计要适老化。”微泰医疗创始人郑攀认为,健康管理是“新老人”的刚需,一枚小小的仪器还可成为连接亲情的“数字纽带”——子女通过手机即可查看父母的血糖变化。
随着越来越多“新老人”对智能产品接受度的提升,以及产品规模化生产,产品价格逐渐降低。业内人士预测,未来智能外骨骼、养老机器人、老年智能玩具等消费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然而,科技适老之路并非坦途。郑攀表示,老年群体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去适应科技产品,企业在发展中不能仅局限于硬件制造,还需要加快向综合服务提供者这一角色转型,通过提供更便捷的触达方式和更贴心的服务,逐步引导老年群体更好地接受科技产品,从而打开老年人的新市场。
跨越三道坎
在浙江,活力充沛的“新老人”正重新定义老年生活,成为驱动银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记者深入走访发现,其巨大的消费潜力远未充分释放。
该市场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可归结为企业对老年消费认知滞后、企业有效供给不足以及产业政策协同乏力等三道坎。
多位老人直言,想找到适合他们的东西真是费脑筋。他们普遍反映,市场上的很多老年用品设计陈旧、技术含量低,噱头大于实际。这背后是商家对“新老人”消费能力和需求的误判。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一针见血地指出,银发经济绝非仅服务衰老、失能群体,而是涵盖庞大活跃人群及为未来养老做准备的年轻人。
在走访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企业对老年消费市场投资意愿不够高,认为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不敢放手研发生产新产品。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市场对“新老人”多元化、品质化、情感化需求的忽视与低估。
观念的滞后,直接反映在有效供给的不足上。
不少企业的投入往往集中在老年基础生活用品和一般保健品领域,产品类别单一、雷同度高,缺乏实质性的适老化改造和深度创新。细观浙江老年消费市场,供给不丰富、不精准在不少领域仍旧突出。例如,康养产品种类有限、质量参差不齐,旅居养老等新兴业态停留在景观层面,忽视了“新老人”在精神享受、社交互动等方面的潜在需求。
系统性解决认知滞后和供给不足的问题,离不开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支撑。
多家企业反映政策端存在瓶颈:银发经济涉及民政、经信、市场监管等部门,跨部门协调机制有待健全、精准扶持引导不足,导致资源分散、合力难聚。人才也是关键制约因素,养老服务及相关产业职业发展通道不畅、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等,严重影响专业人才队伍的壮大。
多位从业人士建议,应建立省级层面的银发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完善支持银发经济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产业人才方面,政策加强引导,打通职业发展通道、提升薪酬待遇、加强社会认同。
记者了解到,浙江有关部门也在积极建设“老年人放心消费”标识,推广优质产品及服务,让“新老人”能够安心消费。同时,也将持续加强产业扶持政策供给,助力银发经济健康发展。
今年2月,浙江省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正式开园,聚焦智慧养老、智能辅具、生命健康、银发时尚、老年益智等五大领域,覆盖杭州滨江区、上城区、余杭区和嘉善县、绍兴柯桥区、云和县。截至10月,已有270余家企业、130余家商户入驻。8月,我省首次启动养老服务消费季,丰富老年消费供给。10月初,作为聚焦银发族的商业综合体——杭州“银发西溪Mall”综合性康养生活方式体验中心试营业。
银发消费的意义和价值正被重新定义,可喜的变化为我们勾勒未来全新的养老生活图景。
来源:浙江日报 记者 杨一凡 蒋梦桦 张蓉 邬敏 朱银燕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