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就是说,保健食品既不是药品,也区别于普通食品。它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可以通过调节身体机能维持或促进身体健康,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其作用定位是“调理”和“预防”,而非“治疗”。其本质仍是食品,不能替代药品,也不能替代均衡的日常饮食。
今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6起保健品虚假宣传典型案例,揭示了不法商家的多种欺诈手法。其中,北京市石景山区市场监管局查处的北京梧桐之家科技有限公司在某平台直播中,对“新五汁饮膏”等普通食品宣称可治疗肺热咳嗽、便秘、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对“七丹牌三七胶囊”等保健食品宣传能消除结节、治疗“三高”,同时滥用“最有效”“世界最高等级认证”等无依据极限词美化产品。这些宣传均无科学依据或临床证明,且部分保健食品外包装明确标注禁止疾病治疗宣称。
2023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目前,允许声称的保健功能有24种,包括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等。除了以上的功能性保健食品,还有一类是营养补充剂,主要补充日常饮食中可能缺乏的维生素、矿物质,满足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需求。
科学选购 理性消费
专家表示,消费者要理性看待健康需求。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不要轻信过于神奇的宣传。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诊断,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保健。
对于消费者如何科学选购保健食品,王振宇提醒,出于保健目的选购食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认清保健食品标志(俗称“小蓝帽”)及批准文号,依据保健功能和适宜人群科学选购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
二要选择正规的线上线下渠道购买保健食品,并索要、留存发票或销售凭据,谨慎通过朋友圈、微信群、会销、小程序、电话推销、直播间等渠道购买产品。
三要增强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无论是购买保健食品还是普通食品,务必警惕虚假营销套路,增强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警惕使用话术明示或暗示食品具有保健功能或功效,或者炒作“养生”“天然”“调理”“减肥”等概念,甚至通过虚构科学实验、营养指导、专家背书等方式宣传食品具有“降血压”“抗癌”等疾病治疗功效。
四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可及时联系经营者申请售后服务,如果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可拨打12315热线投诉举报,也可向消协组织咨询求助。
助力公众识别保健品骗局,企业也在行动。据悉,AQ于今年8月已正式推出了行业首个AI打假辟谣服务专区,上AQ App输入“打假”即可唤起,为用户提供AI拍图打假、AI电话求证、24小时滚动辟谣等辅助工具,还联合全国30万真人医生、超300个三甲名医团队,通过线上问诊咨询、AI名医分身等方式,帮助开展专业健康科普。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邓婕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