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新消费频道 >> 正文
从“高科技”陷阱到情感营销 保健品新型骗局如何防范

  随着我国健康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保健品市场日益活跃,然而围绕它的消费投诉问题也愈发突出。业内专家指出,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渴望,通过包装“高科技”概念、虚构权威背书、情感营销等手段推销产品,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

  近日,蚂蚁集团旗下的AI健康管家AQ发布提醒,辨别真假保健食品需牢记 “一查、二看、三不信”,即查批准文号、看“小蓝帽”标志、不信夸大宣传。若发现可疑产品,立即拨打12315举报,共同维护健康消费环境。

  虚假宣传套路多 小心钱包被掏空

  近期,多位法律界人士告诉记者,保健品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的手段繁多,但主要围绕几种核心套路展开。其中,伪造权威,包装“高科技”概念是不法商家的常用手法。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介绍,保健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但一些非法宣传往往声称可以“包治百病”“根治疑难杂症”,使用“特效”“第一”等绝对化用语。他们盗用或伪造“名医”“教授”或正规机构名义,营造权威假象,借机推销非正规保健品。

  “免费诱饵”是另一种常见骗局。一些商家以免费礼品、旅游、体检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前来,然后通过伪造或夸大产品功效、虚构使用案例等方式误导消费。

  情感营销手段同样值得警惕。从初次接触的“小恩小惠”到日常陪聊天、帮做家务,商家步步为营,通过所谓的“温情攻势”,推销非正规保健品。

  此外,利用“稀缺性”与“紧迫感”的饥饿营销也是常见套路。部分商家利用“补贴名额仅剩3个”“今天不买明天涨价”等话术,刻意制造稀缺假象,干扰消费者理性判断,诱导冲动消费。

  家住北京的刘女士日前就通过AQ的“AI拍图打假”功能,避免了一次“踩坑”。她将一款“延年壮骨酒”的标签进行拍照,上传图片后,AQ给出“需特别警惕”的判断,并详细列举了缺乏合法资质、涉嫌违法宣传、成分风险极高等关键信息及“切勿饮用”的安全提示。

  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杨洪丰表示,当前保健品市场的违法营销向线上发展,渠道更加隐蔽,手段更具欺骗性。“这些新型营销乱象不仅形式多样、识别难度大,还常常跨平台、跨区域传播,给市场监管部门监管执法带来挑战。”他说。

  保健食品不能治病 本质是食品

  不久前,在市场监管总局召开的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消费者协会秘书长王振宇明确强调,保健品与保健食品具有很大区别,保健品涵盖范围广泛,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而保健食品具有明确的法律定位。

  王振宇表示,保健品是消费者对声称具有功能或者功效的食品、用品的俗称。而保健食品是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依法注册或者备案的特殊食品,可以声称明确的保健功能,其他食品不得声称保健功能。

2页 [1] [2] 下一页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