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之下,安女士通过当地12345小程序发起投诉。过了几日,她收到回复称,相关部门已协调,但商家仍拒绝退费。随后,安女士又通过全国12315平台继续申诉。然而,消协回复称该类次卡属于单用途预付卡,不在其受理范围,建议她联系当地商务局。当地商务局称无执法权,需等12345平台派单。安女士再次致电12345,得到“商家拒绝,建议走法律程序”的答复。
多次投诉无果,安女士决定异地起诉维权。
广东深圳的王女士也遭遇了类似情况。2024年8月,王女士在当地一家声乐教育机构体验声乐课程后,被试课老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打动,当天签订培训协议,交纳12566元购买了38节课(其中3节为赠课)的声乐课程。
“当时觉得老师很专业,很符合我的学习需求,所以就签了培训协议。当时机构工作人员催促签约,我没有注意到协议里与退款相关的规定。”王女士回忆说。
正式开课前,王女士被告知之前的试课老师无法上课。一周后,机构又告知该老师无法返岗,由他人代课。正式上一节课后,王女士得知,原老师已联系不上,且机构试图单方面将约定好的每周一节课改为每周两节,也一直未提供购课费发票。
王女士意识到可能出现问题,于是向机构申请退款,要求机构退还除第一次课程外的全部费用,但商家只同意换老师或自行转卡。
王女士向消协和12345平台投诉未果,于今年1月起诉。7月庭前调解时,机构提出退70%费用,王女士拒绝接受。经法官调解,机构最终退还11800元,双方达成和解。
变相收费阻挠退费
还有一些商家通过设置消费时效、捆绑其他服务等“隐形门槛”变相加收费用,阻挠退费。
“花1.2万元报的私教课还剩23节没上,因为年卡快到期,健身房说要么续年卡,要么私教课作废。”提起维权经历,江苏盐城的李女士难掩无奈。
李女士于2022年5月在盐城市某健身房花6000元购买了30节私教课程。签私教服务协议时,她虽然注意到条款里写着“私教课不支持任何退换(教练可根据健身房情况更换)”,但想着只要能正常上课就行,便没过多计较。
2023年4月原教练离职。次月,距年卡到期仅7天时,新教练提出必须续年卡才能继续上剩余23节私教课。
“私教课和年卡不是一回事。”李女士当即提出异议,她多次到店沟通要求在不续卡的情况下上完私教课或退费,均被拒。
李女士致电12345投诉,她翻出协议指出,协议约定可指定教练,且协议本指定了教练,但一年多时间内健身房已更换5任教练,违背其报课的初衷。更让她觉得不合理的是,“预付费私教课本身不该设时效,协议未写明,如今却用年卡绑架课程”。
投诉调解未果后,李女士决定起诉。庭审中,法官调解提出健身房八折退费被拒。最终法院判决李女士剩余23节课可在一年内上完,无需续年卡。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遭遇退费难的消费者多优先通过12315等渠道投诉。然而,消协或主管部门通常只能与商家协商,面对强硬商家往往无能为力。消费者想要进一步维权需诉诸法律,但起诉耗时费力、成本高昂,迫使不少消费者无奈“认栽”。
从“按原价高价倒扣”到“强制转卡”“设置隐形门槛”,消费者退费之路步步是荆棘。“难道为了几千元起诉吗?难道只有起诉才能要回钱吗?”成为许多受访者的共同心声。
来源:法治日报 孙天骄 张鸿儒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