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按铃),碰中加一,许愿色加一。”近期,一种融合盲盒与消消乐玩法的对对碰直播带货模式在各大平台火爆“出圈”。然而,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6月17日发布的对对碰直播间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这种新颖的销售形式背后暗藏诸多消费陷阱。
据介绍,对对碰是一种将拆盲盒与消消乐玩法相融合的直播带货新模式。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一定数量的盲袋或盲盒,主播在镜头前逐一拆开,若拆出两个相同颜色或造型的商品即为碰中,碰中一次可奖励多拆一个,直至没有相同商品出现,消费者可获得所有拆开的商品。如今,对对碰直播间的玩法日益丰富,衍生出麻将、骰子等多种碰对方式,销售的产品也从最初的小乌龟玩偶、毛绒玩具,扩展到牙线、假睫毛、香水以及零食、饮料、茶叶等品类。
本次调查采用线上问卷与体验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问卷聚焦消费者对直播间对对碰类销售形式的看法、遇到的问题及建议等,共回收有效问卷6988份;体验调查则通过参与游戏、咨询购物等操作,下单购买28次,以了解直播间的运营模式、产品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内容。同时,统计了今年1月1日至5月31日期间有关对对碰直播间的消费舆情信息,共计2432条。
超八成受访者接触过
质量问题成最大痛点
调查显示,82.68%的受访者刷到过对对碰直播间,对此类购物形式有一定了解。其中,52.35%的人认为这是一种创新的消费形式,但47.65%的人持质疑或反对意见,顾虑主要集中在商品质量、游戏规则复杂、容易上瘾、浪费时间、性价比不高等方面。
在受访者愿意在对对碰直播间下单的商品中,纸巾、手机壳、中性笔等日常用品类占比最高,为49.33%;香水、护手霜、假睫毛等美妆护肤类和手办、毛绒玩偶、钥匙扣等潮流玩具类紧随其后,分别占比47.82%和45.5%;巧克力、糖果、咖啡、茶包等食品饮料类占比39.29%。从商品价格看,受访者下单金额大多集中在百元以下。
在了解对对碰直播的受访者中,46.5%的人对食品类产品安全性存疑;43.23%的人认为存在假冒伪劣商品;39.89%的人认为低价只是噱头,实质上性价比不高;37.83%的人认为商品标志标识不规范,关键信息缺失;33.06%的人认为诱导消费,存在上瘾性;30.7%的人认为对未成年人保护不足,缺乏有效的年龄验证机制;25.13%的人认为大部分商家不退不换,售后困难。仅有20.82%的人认为不存在问题。
当被问及对对碰直播间可能存在哪些不公平或不透明的情况时,51.33%的人认为主播或工作人员人为控制“爆率”,48.74%的人认为商品概率不透明,40.39%的人认为碰到的商品数量统计不准确,35.79%的人认为游戏规则未明确公示。
在有过对对碰直播购物经历的受访者中,75.55%的人表示碰来的商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购买对对碰直播间商品后,有55.86%的人表示遇到过售后问题,其中,43.16%的人表示商家不予退换,29.22%的人表示商家对问题产品予以修理更换或退款。
虚假宣传问题严重
未成年人保护存漏洞
体验调查中,体验员花费129.9元在对对碰直播间下单“山姆会员店肉肉零食对对碰”,收到了26小袋拆包分装的零食,有去骨凤爪、猪肉松条、风干牛肉、脱骨鸭掌等,全都装在一个透明塑料袋中。其中,去骨凤爪、风干牛肉、卤汁牛腱的包装上均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标识信息,甚至还标注了“非最小销售单元”。
江苏省消保委表示,依据《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一个销售单元的包装中含有不同品种、多个独立包装可单独销售的食品,每件独立包装的食品标识应当分别标注。直播间商家把原本的整包装食品拆零后,另行组装销售,使得消费者无法知晓散装食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基本信息,涉嫌违反《食品安全法》。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