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费会员价格比普通用户高”“新人一天三四个红包,消费数万元的老客户三四天拿不到一个红包”“同一套餐不同价,老客户被用力‘宰’”……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某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有近1.8万条投诉中包含“杀熟”关键词,有的年轻人也想通过“哭穷”的方式“驯化”算法。
近期,算法不透明和大数据“杀熟”再次引起关注。对于平台经济发展,市场监管部门也明确表态,要督促平台企业提高算法透明度,优化算法规则。
算法如同“读心术”,用好了能为消费者和商家精准提供个性化服务,让买卖双方享受到技术红利,但若“心术”不正,算法便会沦为算计,成为网络生态的破坏者。业内专家建议,要更加完善算法监管体系,避免本应享受“算法红利”的消费者掉入“算计陷阱”。
“算法杀熟”套路屡见不鲜
近期,随着机票预订高峰的来临,“骂机票贵”再次翻热,矛头指向大数据“杀熟”。
记者在网络平台搜索发现,一些“骂机票专用贴”热度攀升,相关话题讨论量高达70万次,参与者覆盖多个城市,以“哭穷”的方式倒逼机票降价。
在一些“反复评论骂机票,两天骤降五六百”“哭穷砍价套路话术”等分享攻略的评论区,有网友跟帖评论基本都有针对性地点出航空公司和订票平台名称精准“开骂”。有网友晒出“战果”:从北京飞济州岛,骂之前870元,骂之后369元,并将成功经验分享。
“订酒店用不同品牌手机搜出差价上百元的房价”“放在购物车里的商品多点几次就会涨价”……新老用户被“差别对待”、红包发放“看人下菜”、同一商品百人千价。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先低价吸引客户,等生客变熟之后,再利用大数据算法变相抬高价格的“杀熟”套路在酒店订房、外卖团购、出行订票等网购平台屡见不鲜。随着技术不断迭代,消费者反映大数据“杀熟”也变得更加“先进”。
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主任、研究员蔡立志表示,前两年大数据“杀熟”行为有当时的算法技术不成熟的可能,而从去年开始,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不断涌现,在数据的汇聚能力和理解推理能力上明显更强。
“懂你”的算法缘何沦为“坑你”的算计
“‘大数据杀熟’频现”成为中消协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之一。四川省消委会去年下半年发布的《网络消费者知情权保护调查报告》也显示,在经历过网购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中,39.64%的受访者遇到过“大数据杀熟”的情况。
甘肃慧联信息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雪莲介绍,对商家来说,客户信息是最有含金量的销售参考,而算法能帮助商家精准获取最直接全面的客户数据,其为消费者打上的标签能够为商品精确、高效地找到潜在客户群体提供便利,提升成功交易的订单数与访客数。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忻分析,大数据“杀熟”的本质在于运用算法针对消费者购买习惯、经济实力进行精准画像,精准地为用户“贴标签”。
“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平台和商家确实存在为了销量而利用算法‘算计’消费者的情况,通过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王雪莲表示,这样的行为虽然短期来看利于盈利,但不利于长远发展,久而久之会让用户产生信任危机,破坏网购生态。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