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一些线上平台搜索发现,关于医美的短视频、“种草文”比比皆是,博主文章及视频除了展示医美的前后“对比效果”,往往还附带销售链接或者门店地址。许多未经卫健部门批准的“黑医美”也钻平台的空子,通过微信群、QQ群等打广告引流。
“一些医美机构通过线上平台低价倾销引流,吸引消费者。在消费者要享受服务的时候,会增加面诊环节并提出各种加价需求,比如增加剂量或者次数。如果消费者拒绝,一些不良医美机构还会让药物以次充好,降低成本。”北京一家医疗美容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医美项目多是注射、激光等有创医疗,客户在医疗流程中完全是被动的一方,出于人身安全考虑,许多人对术前推销缺乏拒绝的底气。
存在信息差 消费者难追责
北京嘉维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认为,商家和消费者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消费者要证明商家存在虚假宣传、欺诈等违法行为非常困难。“商家在直播用语存在取证难的问题,仅仅靠手机截图在缺少原始信息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司法认可,往往需要平台提供信息或消费者与经营人员的交流记录。”
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医美作为医疗服务,每位客户的基础条件和需求都各不相同,不可能提供全程标准化的服务方案,这就为违规操作和“商业套路”提供了生存空间。对缺乏相关经历的消费者来说,很容易被平台下单量、折扣额度等误导而冲动下单,消费者自身又难以查明机构和人员资质是否齐全、药品和设备操作是否合规等,导致屡屡被“套路”。
赵占领认为,医疗美容机构的“低价引流+线下升单”并不仅仅是不良商业行为,还涉及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等问题。为此市场监管部门和互联网平台应落实监督管理职责,共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参与采写:张章)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郭宇靖 吉宁 北京报道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