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号称“活性炭吸附异味、七层锁味盖、大容量一星期不用扔尿布”的尿布桶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备受追捧,电商平台价格约300元。购买了该产品的宝妈林丽认为,“婴儿尿布桶”并不如宣传的那么好用,隔味效果一般,且购买专门的垃圾袋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她说,市面上很多婴幼儿用品宣传得“高大上”,听上去是“科技改变生活”,实际却多此一举,“家里每天都要倒垃圾,没必要把用过的尿不湿塞在垃圾桶里放一个星期。”
还有一些电商平台通过算法推荐和关键词植入的方式,营造产品为“婴幼儿专用”的假象。
记者在一家“母婴食品网店”看到,某品牌宝宝挂面号称“不加盐”“含多种微量元素”“容易吞咽”,但网络销售页面底端不显眼位置却标注了“本店产品是全年龄段皆可食用的普通食品,不是婴幼儿配方辅食”,客服也表示“该款挂面不是婴标”。
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柳春红表示,一些标注“儿童”甚至是“宝宝”的食物,包装看上去很可爱,价格比较高,但未必就是宝宝专用。建议家长看清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不要被包装所迷惑。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婴幼儿用品领域的某个产品突然成为“网红”,被众多母婴博主集体夸赞,背后可能与资本操作和媒介运营有关。
拥有10万粉丝的母婴博主“秦秦”告诉记者,经常有尿不湿、婴儿玩具商家主动联系自己,邀请推广产品。“他们会主动把产品寄来,要求拍摄一条软广告短视频,要有宝宝出镜使用,还要用口语化的表达说产品好用,发出来后会给500至1000元的报酬。”“秦秦”表示,有的产品自己从来没用过,但要根据品牌商要求夸赞其产品好用才能获取报酬。
事实上,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以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
规范婴童消费 理性科学育儿
随着育儿理念的提升,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婴幼儿用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受访专家呼吁,推动婴幼儿产品市场规范化发展,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商家行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丁惠平表示,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提高婴幼儿用品和服务价格来获取更高利润,消费者应理性辨别,做好预算和规划、对比价格和质量,量力而行、无需攀比。
深圳市消费纠纷评审专家、北京市东元(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邓永提醒,市面上一些婴幼儿用品并非造型可爱、颜色鲜艳就是适合的,消费者在选购婴幼儿用品时,要关注产品或其包装上是否明示其执行相应产品标准,是否有规范的警示标识、标志和说明书等。
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表示,当前网络“种草”呈现多样化、隐匿化的特点,建议平台加大对婴幼儿产品“虚假种草”“虚假测评”短视频笔记的管理。
“要严打商家虚假宣传,加强源头监管。”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要加大日常巡查监管力度,重点查处线上和线下的无证照经营、虚假夸大宣传等问题;组织开展对无厂名厂址、无执行标准、无合格证的“三无”产品的专项检查行动。
多位受访家长表示,购买婴幼儿专用食品用品体现了科学育儿的需求,建议通过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抽查抽检力度、定期更新企业“红黑榜”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市场培育和质量提升,加强市场消费供给,让消费者有更多价格合理的优质产品可选。
来源:新华网 胡林果 赵丹丹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