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中,甜味可以说是人类最喜欢的味觉刺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通过摄入糖分来品尝甜味。可是,过量摄入糖分,可能导致糖尿病等一系列健康问题。于是,人类发明了一系列甜味剂来代替糖。不久前,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阿斯巴甜为“可能致癌物”。同一时间,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也发布了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认为只要摄入量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放心食用。
一边是“可能致癌”,一边是“可放心食用”。对于以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甜味剂,究竟该如何科学看待?“甜味剂开发了这么多种,加工食品种类那么丰富,但从营养医生的角度来说,还是建议吃一些更天然的食物,加工程度越低越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医师许英霞表示。
人类对甜味的追求由来已久
人类对于甜味的追求,由来已久。
“所有的(或者说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喜欢甜味。乳汁,包括人类的乳汁,都是有甜味的,或者说几乎无不与甜味有关。”英国学者西敏司在其著作《甜与权力》中,揭示了糖从奢侈品到逐渐普及的过程。彼时,遍布各殖民地的甘蔗种植园,源源不断地为世界各个角落输送甜味,制糖业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9世纪,化学工业蓬勃发展,为人类追求甜味提供了新的方案。1879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两位研究人员——莱姆森和法赫伯格,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一种名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的物质及其合成方法,这个物质的另一个名字就是——糖精。
糖精能被发现,背后的故事非常有趣。有一天做完实验后,法赫伯格没有洗手便去吃东西,嘴里忽然觉得有明显的甜味,便回到实验室搜寻,终于找出了残留的甜味物质,后来和实验室主管莱姆森合作研究,共同发表了论文。于是,世界上第一款人工甜味剂,就这样被“意外”地研制出来了。
这个不经意间的发现,对日后的食品工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300~500倍、成本却只有其1/10,且几乎不参与人体代谢,所以迅速普及开来。与此同时,其他甜味剂的研发也势如破竹。1937年,甜蜜素被发明,甜度为蔗糖的30~50倍;1965年,阿斯巴甜被发明,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1967年,安赛蜜被发明,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1976年,三氯蔗糖被发明,甜度约为蔗糖的600倍;1993年,目前世界上甜度最高的人工甜味剂纽甜被发明,甜度达蔗糖的7000~13000倍……和它们的“先辈”糖精类似,这些人工甜味剂的问世,不乏像糖精一样,属于科学家的意外收获。
随着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木糖醇、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剂也被科学家从各种天然物质中提炼出来,丰富了甜味剂大家族。
经过100多年发展,目前的甜味剂数量已相当可观,其分类方式各有不同: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按甜度高低可分为低倍甜味剂和高倍甜味剂;按营养价值可分为营养性甜味剂和非营养性甜味剂……不同种类的甜味剂化学性质各异,分别适用于不同种类的食品加工,且在相互混合时还能产生别样的甜味口感,丰富了人们舌尖上的刺激。
甜味剂对人体有何影响尚未可知
作为化学工业的结晶,人工甜味剂自诞生之日起,便因“安全性”问题饱受争议。以“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结论为例,近年来,不乏在各种研究中发现阿斯巴甜导致白血病、淋巴癌、肝癌等疾病的报道。此前,糖精和甜蜜素等人工甜味剂,也有过是否健康的争议。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