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农村消费基础设施短板亟待补齐。虽然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与城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农村地区大量10千伏电网网架结构薄弱,单链线路过长,供电半径过长,配电变压器布点少。同时,部分地区线路老化严重,一旦出现用电负荷冲击,低电压线路瞬间烧毁的情况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水平相对偏低,还存在物流设施网点不足、资源整合不够、配送成本高等短板,特别是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建成,搭载和整合日用消费品、农资、农产品等农村商贸物流资源尚未得到高效传送、有效对接。国家电网数据显示,2022年农村年户均停电时间是城镇的3.5倍。对于农村来说,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仍低于城市,制约了新型消费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上年底,农村网民规模占网民整体的28.9%,低于城镇占比42.2个百分点;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低于城镇水平21.2个百分点。
三是消费基础设施支持政策的稳定性多样性有待提升。在已有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中,更多支持的是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已有部分政策的施行范围尚未扩展至消费基础设施,从而存在一定的投资短缺。与此同时,已出台的部分支持城市消费聚集区建设、农村商贸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存在固定期限(例如三年或者五年),尚不能满足持续建设、持续投入的实践要求,如果在政策稳定性等方面实现突破,则有利于城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四、多措并举提升消费基础设施水平
《措施》主要举措直面当前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瞄准了当前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基础设施难点,有利于更好改善居民消费条件。
一是加快培育多层级消费中心,重点突出。对全国居民来说,由于地区、收入、行业、观念等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偏好的消费场景、消费内容存在差别,如果是单一、同质、不加区分的消费中心,可能很难满足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具有相互补充、各有特点的消费中心格局,以商业设施、集聚品类等方面的丰富度来更好满足不同居民的需要。对城市居民来说,90后、00后加速成长为消费市场的主要群体,中高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他们对于现有成熟商业体系设施存在更多新要求,特别是对步行街等进行智慧化改造升级的要求日益强烈,消费者希望通过数字赋能、服务增值来打造更高端、更活跃的消费业态,实现更优质的消费环境,更好满足青年需求以及中高端需求。同时,在疫情影响下,小范围生活便利化需求也更加突出,实现即时消费、家门口消费的需求显著增长。《措施》从全国多层级消费中心布局、城市商业体系升级优化、社区商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举措,及时回应了消费升级之下消费需求丰富化趋势。
二是着力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直击痛点。对于城市来说,城市更新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在已有消费基础设施和新兴消费场景建设中实现有效对接,特别是在打造更多融合社交、购物、文娱等功能的城市“第三空间”等方面具有较强需求,是激发消费新需求的重要问题。对农村来说,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县域商贸体系提质升级,如何进一步畅通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机制,显得更加迫切。因为随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特别是农村居民中高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其消费升级需求不断增强,解决农村消费“有需求、难实现”的硬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措施》从城市更新、县域商业体系、农产品仓储冷链建设等角度提出举措,重点解决城乡消费基础设施中较为突出的短板弱项。
三是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政策,有的放矢。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政策支持是重要影响因素,是激发市场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例外。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水电气热、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明确禁止专项债资金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等相关领域。在实践中,除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城乡电网、城乡冷链仓储设施、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领域以外,仍有部分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改造等尚未得到专项债有效支持。因此,《措施》将符合条件的消费基础设施相关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实现了政策领域的小突破,为下一步消费基础设施可持续升级带来了较强支撑。同时,《措施》还考虑到用地等政策诉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举措。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邹蕴涵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