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居民消费筑底向好态势日渐显现,服务消费强势反弹,商品消费温和增长。从全年看,我国消费总体呈现复苏态势,消费活力不断释放。但由于就业、增收等方面承压较大,消费结构性复苏特征将持续。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直面激发消费潜力的堵点难点问题,其出台有利于更好降低制约消费潜力释放的短板弱项,为想消费、敢消费营造良好环境,在疫后经济观察期、恢复期,为促进消费稳定复苏做出积极贡献。
一、当前消费呈总体恢复态势,消费基础设施限制不可忽视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总体呈现复苏态势。在消费场景快速修复的带动下,服务消费大幅回暖,餐饮消费的规模和增速已超疫情前水平,疫情以来旅游出行人次和收入首次超过2019年同期,全国演出市场加速复苏,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商品消费温和增长,吃穿用必需品消费增势稳定,能满足大众娱乐健康等需求的升级类商品增势较好。
但也要看到,复苏强度力度不及预期问题逐步显现。特别是虽然消费人流量、热度都明显回升,但是以人均消费、客均消费为代表的消费支出强度仍然偏低,例如旅游收入的恢复速度要明显慢于旅游人次的恢复速度,显示出消费复苏仍处于观察期,需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呵护、培育。
需看到制约当前消费可持续复苏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短期问题,主要来源于疫情影响尚未彻底消退,居民、企业等市场主体需要时间回补前期冲击带来的损失,疫情疤痕效应反映出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仍待修补;另一方面是中长期问题,一些短板弱项、体制机制性问题对消费的影响依然存在,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这其中,消费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已经对消费释潜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消费市场总量稳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消费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已实现显著提升。
一是城市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从城市看,广义的消费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商贸综合体、社区商业、连锁化经营、商品交易市场等消费购物场所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物流设施等,以及新型基础设施,主要解决去哪消费、如何抵达等问题。从实际情况看,以中心商圈及商业街区为核心、以社区商业为基础的多层次城市消费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明显进步。一方面,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商业设施显著增多。据赢商大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存量购物中心5685个,体量达5.03亿平方米,全国有5472家3万㎡以上的购物中心。与此同时,城市交通物流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现代物流快速发展,“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城镇覆盖和互联互通水平明显提高。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53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90条,运营里程9584公里,车站5609座。近年来,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在城市发展迅速,截至2021年6月底,5G基站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G终端连接数约3.65亿户,千兆宽带用户达到1362万户。城市即时配送体系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即时配送仓储设施等也发展较快。
二是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从农村看,消费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生活性基础设施和流通性基础设施。生活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电网、供热燃气设施等,为广大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基础性服务。流通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乡村道路、农村通信、用于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村生产资料购买的流通辅助设施等。经过大力建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农村公路里程453.14万公里,较2015年增加55.08万公里;农村邮政行业各类营业网点11.7万处,较2015年增加5.4万处;全国邮政农村投递路线10.4万条,较2015年增加1.3万条;全国乡镇、建制村通客运班车率超过99%和93%。在电网建设方面,2015年底我国全面解决了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农村电网网架结构更加坚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稳步提高,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等指标显著提升。
三、消费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制约消费意愿能力
但是消费基础设施总体还存在对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的满足不够、对于数字化经济发展趋势的迎合不够等一系列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特别是农村地区消费基础设施的短板弱项相对较多,制约着消费潜力释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一是多层级消费基础设施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实践看,当前我国多层级消费中心建设仍处于发展期,尚未形成优质高效科学的不同层级的消费中心。主要依托特大、超大城市的国际和全国性消费中心尚需进一步提质升级,主要依托省会和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地级市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尚需进一步挖掘培育,主要依托地区中小城市和重要县(市)的地方特色消费中心建设相对滞后,仍需进一步发力。如果消费基础设施的多层级格局构建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则不同区域、不同消费能力水平的群体都可以较为便利得实现消费行为,避免想消费但无处消费等问题的出现。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