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中工网 记者:杨召奎
北京1月30日电,“价格刺客”有违明码标价诚信原则;预制菜产品品质及应用场景存在侵权隐患;主播售假问题暴露直播带货侵权乱象;电商平台“保价”服务被指“套路”消费者……今天,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联合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进入黑猫投诉】舆情热点报告。该报告显示,2022年,消费领域一些侵权“新问题”与“老毛病”叠加,影响消费者消费体验,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带来挑战。
“价格刺客”有违明码标价诚信原则
2022年夏天,“雪糕刺客”一词走热。消费者用其来形容一些高价雪糕平时“藏”在冰柜里,待结账时才发现其价格高得超出预期,感觉被“宰了一刀”。此后在社交平台,还出现了“水果刺客”“文具刺客”等,这反映出消费者对一些价格虚高的“普通商品”的讽刺,也显示出消费者对现实生活中存在未明码标价、计量单位不统一、价签不规范等问题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不满情绪。
舆论认为,“价格刺客”就是利用不规范标价等各种手段,将一些高价商品伪装成普通商品,从而“套路”消费者买单,实质上是一种变相价格欺诈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2022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明确要求,经营者应当以显著方式进行明码标价,明确标示价格所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此规定被誉为可有力回击“价格刺客”的“价格卫士”。
预制菜产品品质等存在侵权隐患
2022年7月,有媒体报道称,一些消费者发现自己在餐厅花大价钱消费的菜肴,换个环境出现在超市的冷柜中可能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花费。还有一些消费者在消费后发现餐厅菜品是用预制菜制作的,感觉受到了欺骗,认为自己奔着“现做餐品的烟火气”而来的消费初衷落了空。目前,对于使用预制菜,尚无哪家餐厅主动在就餐前告知消费者。
中消协指出,对于预制菜,消费者的争议之声日益增多。这一方面在于当前消费者在餐饮选择上追求高效便捷的同时,愈发重视安全和营养,而预制菜却屡被曝出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口味欠佳、标识信息标注不全等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一些餐饮商家或有意或无意地隐瞒了餐品由预制菜制作的情况,导致希望品尝厨师现炒餐品的消费者感觉“受到了欺骗”。
对此,舆论呼吁,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要探索构建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共同研究制定预制菜相关标准,守牢食品安全底线,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使用预制菜的餐饮企业也要做好告知工作,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