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会抱着侥幸心理,感觉再买一个就能买到隐藏款,于是越买越多,现在已经有数百个玩偶了。”长春市盲盒消费者肖芳说。
——社交心理。上海市消保委副秘书长唐健盛认为,盲盒已成为一种具有社交属性的产品,激发出买家后续的一系列互动行为。比如,当身边同事或好友都在讨论盲盒时,自己也会受到影响,慢慢尝试购买盲盒。一些未成年人会因为想要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话题而反复购买盲盒,如果抽到隐藏款、热门款就会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这种攀比心理刺激未成年人反复购买,助长投机心理,养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网络社区里面充斥着分享、炫耀、讨论、交换,促使年轻人不停收集,产生复购行为,被盲盒商家‘割韭菜’。”来自河北石家庄的“00后”盲盒消费者于臻姿说。
在河北师范大学广告学系副教授杜春娥看来,随着物质高度丰富、消费需求膨胀,消费模式已发生改变,年轻消费群体在消费时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感而非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这一群体更愿意为热爱的文化符号和价值观买单。商家为塑造高价值品牌,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中发布有关盲盒的各式软性广告,在线下通过打造“网红”门店、举办盲盒巡展、设置社交场景等新的营销手段,助推“盲盒热”的兴起和持续。
完善法律法规
强化监管
盲盒消费常常伴随着冲动消费,乱象频现背后折射出的是过度消费陷阱、相关法律法规空白和监管缺失。
首先,法律法规应对盲盒做出明确规定。受访律师表示,近年来,盲盒经济以其独特创新形式和营销模式吸引大批年轻消费群体,然而,由于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监管,盲盒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乱象,广大消费者权益不时被侵犯。建议尽快出台相应规范,明确盲盒类产品制作规范,例如清晰标明产品关键信息,对质量不合格产品以及长期被投诉的产品加大处罚力度,有序引导盲盒等创新类商品发展。目前,上海率先推出盲盒消费的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对售价、购买群体,以及不得过度营销、饥饿营销等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商家的监管力度。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雷悦认为,盲盒过度溢价容易让消费者沦入“被割韭菜”的困境,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管。对此,一方面,要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让消费者了解自己拥有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以及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一旦权益受损果断举报;另一方面,接到消费者关于“盲盒”涉嫌虚假宣传、假冒伪劣等违反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投诉举报,相关部门要依法严肃处理,增加商家违法违规的成本。
再次,应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齐晓斋认为,未成年人是盲盒的主要消费群体,让他们在消费需求被满足的同时,养成正确的消费导向,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此,有必要对未成年人消费占比高的相关行业引入营销限制,比如在互联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下,限制投放盲盒广告等。此外,学校和家长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提醒未成年人节制消费、理性消费,避免成瘾。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盲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