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蜂蜜事件”及之前诸多产品质量事件影响,让其品牌形象毁于一旦。回望2019年,同仁堂多项业绩指标虽同比降幅不大,但拐点已现。在此背景下,其股价也在过去的2019及2020年的牛市行情中,呈波动下滑趋势。
业务单一发展受限,跨界布局难言乐观
近年来辅助用药目录、医保限制使用、修改说明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中成药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个别省份把中药列为辅助用药,报销比例降低、使用量受限。
而中成药一直是同仁堂的主要品类,但目前其增长动力不足也是成为拖累业绩的重要原因。2020年上半年,同仁堂前五类产品收入占总营收比重虽进一步上升至30.34%,但合计营收同比减少5.30%。
据iFinD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三季度,公司研发投入总额分别为2亿元、2.18亿元、2.34亿元、2.41亿元和6560.31万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67%、1.64%、1.65%、1.82%和0.72%。
面对医保控费的打击,不少中药企业试图摆脱医院渠道,转型做健康类产品,而转型的方向也五花八门,让老百姓熟知的有云南白药卖起了牙膏、片仔癀做起了化妆品、保养品。
去年夏季,同仁堂也尝试跨界,并因卖咖啡、奶茶在社交网站一度走红。据了解,同仁堂咖啡店的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肉桂卡布奇诺等,都是中西结合。
据悉,被网友称为“同仁堂咖啡馆”的门店官方名称是“知嘛健康”,属于同仁堂健康的新零售业务,按照同仁堂健康的规划,知嘛健康要在北京布局300家门店,其中社区店、购物中心店、写字楼店各开100家,单店年销售额1000万元是最低目标。
但跨界营销打情怀牌究竟能走多远,还需打个大问号。在打出新零售旗号之前,同仁堂已在药妆、凉茶、保健酒类,甚至日化和母婴行业都有过涉足。
2003年,同仁堂已经推出了“同仁本草”、“伊妆”、“丽颜坊”等系列中药化妆品。2016年,同仁堂科技年报披露,其托管的北京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年度净利润仅14.2万元。
几年前家多宝和王老吉凉茶打得火热之际,同仁堂也曾趁机推出凉茶,不过后因市场不买账滞销,经销商终止合作。
据同仁堂集团官网显示,近20年,北京同仁堂共开发新产品679个;其中药品176个,保健食品92个,食品288个,化妆品123个,后三项合计占新开发产品的74.07%。但这些跨界产品并没有成为同仁堂的营收主力,反而成为品牌“累赘”。
跨界营销确实可以改变老字号产品单一化局面,但若对自身品牌定位不准确,对发展方向缺少判断,而一味想着“摊大饼”,那各种所谓的创新就会流于形式,最终沦为昙花一现的噱头。
作为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曾以对质量精益求精而闻名,但如今却频生事端,跨界布局也难言乐观,并走上了发展下坡路。借着此次总经理被调查的机会,希望这家百年老字号能痛定思痛,早日迷途知返。
来源:每日财报 李德胜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同仁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