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352年历史的老字号药企同仁堂(600085.SH)仍然未能找到发展的突破口。
同仁堂、白云山、云南白药、片仔癀,这四大百年老字号品牌中药企业,闻名已久且家喻户晓,四家公司在A股市场上市多在20年左右。如今,四者分化严重,投资者似乎对同仁堂已失去兴趣。
2月23日下午收盘,同仁堂收涨7.34%,市值为379.21亿元,仍然在四大老字号药企中垫底。
与市值相关的基本面,同仁堂也不理想。2019年,同仁堂的经营业绩出现自2007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20年前三季度,业绩再度下降。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19年以来,公司积极推进降费等措施,但并未带来增效的实际效果。
让人意外的是,同仁堂现金流充足,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货币资金超过80亿元,但同期仍存在17.42亿元有息负债。
“四费”减少2.2亿净利仍下滑
同仁堂的基本面仍然没有明显改善,令投资者有些失望。
作为百年老字号中药企业,同仁堂原本有着较强的盈利能力。
1997年6月25日,同仁堂登陆上交所主板市场,成为仅次于云南白药的第二家上市百年老字号中药企业。
经营业绩数据显示,上市初期,同仁堂业绩表现较为稳定。1997年,其实现营业收入6.2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1.02亿元。历经不间断增长,到2005年,营业收入达26.06亿元,8年增长约20亿元。在这期间,除了2003年有小幅调整外,其余年度的净利润也在增长,2005年达到3.01亿元。
2006年,同仁堂出现历史上经营业绩最大幅度调整,当年净利润下降至1.56亿元,降幅为48.07%。
从2007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长达12年,同仁堂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持续增长。2018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达到142.09亿元、11.34亿元,分别较1997年增长21.66倍、10.12倍。
然而,这一持续增长的好势头在2019年戛然而止。2019年,同仁堂实现营业收入132.77亿元、净利润9.8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56%、13.1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为9.24亿元,同比也下降了7.74%。
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同比降幅并不大,但影响不小,因为这是2007年以来的首次出现增转降。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同仁堂还实施了降本措施。当年,公司销售费用26.22亿元,较上年的29.53亿元减少3.31亿元,虽然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同比略有增长,但整体上,四费共计减少2.20亿元。
目前,同仁堂尚未披露2020年全年的经营业绩数据,暂不知晓其经营状况。去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53亿元、净利润7.15亿元、扣非净利润7.0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9.09%、15.89%、16.36%。
分季度看,去年一二季度,同仁堂净利润分别同比变动-31.55%、-22.50%,第三季度才实现增长,增幅达23.83%。单季同比有所波动,环比变动不大。
综合往年四季度经营数据,正常情况下,2020年全年,同仁堂的净利润同比基本持平,甚至略有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同仁堂继续实施了减费措施。前三季度,公司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合计简称为四费)分别为19.22亿元、8.91亿元、0.66亿元、-0.27亿元,合计为28.52亿元。上年同期,四费为30.72亿元,同比减少2.20亿元。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同仁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