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漳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了《关于“欧艾抑菌霜”事件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的通报》。
通报指出,根据目前产品检测结果和调查情况,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对相关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卫健部门依法吊销涉案企业《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吊销涉案企业营业执照。

就在1月18日晚间,《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从另一个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婴亲霜“戒之馆”品牌京东自营旗舰店客服处得知,接广东省卫生部门停止销售“消字号”膏霜产品行业整顿通知后,该店已下架“消字号”产品进行配合。
“大头娃娃”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家层面出手,行业整顿已刻不容缓。
01
“消字号”膏霜开始下架、整顿
近两日,漳州市卫健委官网连发两则通报,先是确认召回的涉事产品“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和“开心森林一抹舒宝宝皮肤抑菌霜”含有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企业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再是通报涉事公司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随着“大头娃娃”事件的发酵,越来越多“消字号”婴幼儿霜“爆雷”,掀开了消字号婴幼儿产品隐患的冰山一角。
1月13日晚,云南省西双版纳的申女士称,不满一岁的女儿自出生后涂抹了一款名为“戒之馆婴亲霜”的产品,出现脸部肿大、多毛、发育迟缓等症状。据悉,该产品是一款热销宝妈圈的“网红”宝宝霜,来自广州一家公司。
随后,广东省卫生监督所法制稽查科一名工作人员回应澎湃新闻,收到相关举报后,已联合广州市相关部门前往厂家检查。“具体是不是跟(面霜)有关系,还需要调查。”
据南方日报报道,“戒之馆婴亲霜”已售出超141万件,但屡屡被消费者投诉“虚假宣传”“激素超标”,拿的是消字号产品许可证,产品却宣称“一瓶在手轻松救急”,并在电商平台上入选“优选婴童润肤乳榜”前十品牌。
1月18日晚间,《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从“戒之馆”品牌京东自营旗舰店客服得知,“因近期对‘消字号’产品负面舆论巨大,接省卫生部门停止销售消字号膏霜产品,行业整顿的通知,决定自即日起下架本店消字号产品进行配合,另本品牌已加快产品升级(目前升级的妆字号产品在备案申请流程中)。”
该客服还不断回复同一段话,称“目前相关部门已对产品进行抽检,待结果出来后,会统一给广大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复”。

“戒之馆”下架“消字号”产品并不是个例。
一位宝妈也告诉记者,事件发生后,她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婴儿抑菌霜”“婴儿止痒膏”等关键词,发现不少平时销量较高的产品已经下架。
《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随机咨询了几家网店,和“戒之馆”一样,有网店表示正按当地卫生部门整顿要求,下架“消字号”产品。
不过,记者也发现,仍有网店在销售“消字号”婴幼儿膏霜,但客服的话术显然已“收敛”,开始强调产品“只能小范围局部使用”。
02
“名不正言不顺”的存在
这一次,“激素添加”问题出现在婴幼儿产品中,踩到了众多宝妈宝爸的“命门”,引发全民关注。
事实上,“消字号”的乱象由来已久,且不止涉及到婴幼儿的皮肤护理,成人也难以幸免。
两年前,江西省永丰“消字号”药膏就已经登上国际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该刊报道称,永丰生产的“神夫草抑菌乳膏”添加激素。
不同于“妆字号”, “消字号”产品许可证发放与管理仅由省级以下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审批时间短、费用低,检测指标主要为杀菌作用。《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明确表示,消毒产品禁止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激素等物料。
按照《消毒产品分类目录》,消毒剂生产类别分为粉剂、片剂、颗粒剂、液体、喷雾剂、凝胶消毒剂等6类。而现在大多数网店宣称的“药膏”“面霜”“膏霜”等类别,实则并不在其中。
同时,《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也明确规定,未列入消毒产品目录的产品不得标注与消毒产品管理有关的卫生许可证明编号。
也就是说,所谓的“消字号”膏霜不仅不算“消毒产品”,更是“名不正言不顺”。
不仅如此,“消字号”膏霜的违规宣传,可以说遍地皆是。
《消毒管理办法》规定,消毒产品的标签(含说明书)和宣传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出现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同时,《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规定,消毒产品标签及说明书禁止标注以下内容:抗(抑)菌剂产品禁止标注高效、无毒、灭菌、抗炎、消炎等内容。
但在电商平台,《化妆品财经在线》记者注意到,大多数“消字号”膏霜仍在宣称或暗示可“治疗(缓解)肌肤红疹、水泡、皮癣、瘙痒等”,且大多数产品还会强调自身是“草本配方”“无添加”。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婴儿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