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规定带来的影响是:每 1 美元的稳定币需求,都会转化为 1 美元的国债需求。全球对数字美元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今头部稳定币发行方持有的美国短期国债总额已超过 1500 亿美元(约占所有流通短期国债的 2% 至 3%),规模堪比某一主要外国债权国的持有量,且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增长。按当前利率计算,这些储备资产能为发行方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同时为美国国债提供稳定且对价格不敏感的需求。
实际上,全球对数字美元的需求,正以自愿、盈利且无需美联储干预的方式,为美国赤字的相当一部分(且占比不断扩大)提供资金支持。
为何美国央行数字货币(CBDC)可能性不大
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曾探讨过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可行性 —— 即由政府发行、直接记录在美联储账簿上的数字美元。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其吸引力显而易见:它能实现对货币的完全可见与掌控。通过央行数字货币,政府可追踪每一笔交易、定位每一位收款方、即时冻结或没收资金、拦截不受欢迎的支付,甚至可设置货币有效期以强制消费;税收可自动扣除,制裁与补贴也能通过代码精准实施。
在中央计划者眼中,这看似高效 —— 是实现完全合规与即时经济刺激的工具。但对民众而言,这意味着现金作为私人支付工具的时代终结,“可编程货币” 时代开启,货币使用与否将取决于政府许可。我们所熟知的金融隐私,也将不复存在。
然而,尽管央行数字货币蕴含如此大的权力诱惑,美国推出它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 并非因为技术难题,而是财政逻辑走向了相反方向。如今,稳定币创造的私人部门国债需求,已让美国联邦政府受益匪浅。而央行数字货币无法产生这种需求:它只是在官方体系内流通的另一种政府负债,无法吸引外部资本。相反,稳定币能吸纳全球私人储蓄,并将其循环投入美国国债,将全球对数字美元的需求转化为美国政府赤字的稳定资金来源。
未来走向何方
若稳定币持续扩张,货币控制体系必将发生变革。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央行(美联储)主要通过两大工具调控经济:
- 调整银行准备金(银行持有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以鼓励或限制放贷;
- 设定利率,以影响借贷、消费与投资。
这两大工具均基于一个前提:大部分美元在受监管的银行体系内流通。而稳定币正悄然打破这一关联 —— 每一枚稳定币都对应着真实资产(国债或现金),但其流转网络却不受美联储直接管控。
随着这部分 “银行体系外” 美元规模扩大,美联储传统工具的精准度会不断下降。当个人与企业可独立持有或流转数字美元时,央行增加准备金供应不再能确保信贷扩张;加息或许能抑制传统银行体系内的经济活动,但无法影响依托独立基础设施运转的全球数字美元经济。
这并不意味着美联储的影响力完全消失 —— 它仍能设定国债收益率(而国债收益率决定着稳定币发行的盈利空间),但政策模式已从 “直接控制” 转变为 “与市场间接协调”。在这个不再完全由其掌控的开放货币生态中,美联储已沦为众多参与者之一。
长期来看,这一转变或许是货币体系从 “纯粹法币”(仅靠政府法令存在的货币)向 “市场法币”(仍以美元为计价单位,但通过私人竞争性机构流通并自我调节)演进的第一步。
比特币进一步推动了这一演进:它供应固定且独立于任何国家,天然是对冲法币通胀与政策失当的工具。如今,比特币主要作为稳定币体系下的储备资产或抵押品,但假以时日,它可能发展成为更广泛的价值储存工具,成为新型数字货币秩序的 “硬性自愿锚点”。
这一体系越根深蒂固,其内在逻辑就越清晰:美国政府在财政改革上拖延越久,就必须发行越多国债,进而越依赖全球稳定币需求来消化这些国债。每一步都在加深对 “市场货币” 的依赖,同时削弱中央管控力。
这种依赖或许是一种良性约束:它迫使长期缺乏纪律的政府回归理性,也为 “货币独立时代” 开辟了道路 —— 在那个时代,货币将重新属于市场,而非政府部门。
来源:新浪财经 环球市场播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