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的核心如今存在一个悖论:美国政府在试图稳定本国债券市场的过程中,却让那些正在削弱其货币垄断地位的自由市场力量获得了合法性。

2025 年年中,美国颁布了《GENIUS 法案》(《全球加密资产与数字美元规范法案》),这是首部针对稳定币的全面法律框架。稳定币是私人发行、全额抵押的数字美元,可通过开放的区块链网络即时流转,无需经过受监管的银行体系。该法案为这个本就蓬勃发展的行业赋予了官方合法性,但其深远影响远不止于加密货币领域 —— 它让稳定币发行方成为美国政府债券的新型可靠买家群体。
当前,外国央行正减持美国国债,美国财政负担也在不断加重,而这股私人需求恰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救命稻草”。悖论也正源于此:通过授权私人市场发行和流通以美国国债为抵押的数字美元,美国政府短期缓解了日益加剧的财政压力,但与此同时,美元体系中不受其直接控制的部分正不断扩大。为在某一领域维持控制,美国政府在另一领域却逐渐失控。
买家群体萎缩与财政压力加剧
如今,美国的预算赤字(即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差额)持续处于高位,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6%。国债利息支出已成为联邦预算中最大的单项支出之一,规模堪比国防开支与社会保障支出。平均借贷成本每上升 1 个百分点,每年的支出就会增加数千亿美元,进而挤压政府其他各项开支的空间。
数十年来,中国、日本等外国央行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美国政府为筹集资金发行的短期和长期债券),为美国的赤字提供了资金支持。但这一时代正在落幕 —— 中日两国均已成为美国国债的净卖出方,并用出售所得捍卫本币汇率、支持本国经济。
当这些传统买家退场,美国必须寻找新的买家。若需求不稳定,美国国债价格将下跌,收益率(利率)则会上升,这会进一步增加政府的借贷成本,使本就棘手的债务问题雪上加霜。
最后的选择是由美国央行(美联储)通过新发货币自行购买国债,这一过程被称为 “债务货币化”。但此路径存在明显风险:靠印钱购买国债会削弱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可能导致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并推高国内物价。事实上,通胀正是财政失衡背后的 “隐性税收”。
避免(或至少尽量减少)这一结果已成为美国的当务之急,而稳定币的崛起恰好提供了一条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稳定币发行方将全球对数字美元的需求引导至美国短期国债购买中,既为政府赤字提供了资金,减少了美联储新发货币的必要性,在悄悄稳定美国财政的同时,也将美元体系的更大份额转移到了私人部门手中。
稳定币:以公共债务为抵押的私人数字美元
稳定币本质上是美元的数字形式 —— 它可像加密货币一样持有或转账,但价值始终与 1 美元挂钩。人们使用稳定币的原因与使用美元一致:稳定性、可信度与全球接受度。两者的区别在于流通机制:稳定币可跨境即时流转、几秒内完成结算,且只要有智能手机就能使用,即便在美元银行服务有限或不可靠的地区也能通行。对于新兴市场的创业者、接收海外付款的自由职业者,或是向家乡汇款的家庭而言,稳定币是一种更快捷、更廉价、更开放的美元形式。
除这些实际用途外,稳定币还是传统货币与更广泛数字资产世界之间的桥梁。它提供以美元为基础的稳定流动性,支撑加密货币市场运转,使比特币等资产无需依赖传统银行体系就能作为投资品或抵押品使用。
与传统银行存款(会被放贷出去,仅部分由现金抵押)不同,稳定币采用全额抵押机制:每发行 1 枚稳定币,就有 1 美元或 1 份美国短期国债(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作为储备资产。这一区别至关重要: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下,存款人与借款人会同时认为自己拥有同一笔资金,而这种 “假象” 仅靠市场信心维系。一旦信心崩塌,银行就会面临挤兑,进而依赖央行救助。而稳定币通过设计规避了这种脆弱性:储备资金从不对外放贷,赎回过程即时且透明。
当用户向 Circle(发行 USDC)、Tether(发行 USDT)或 PayPal USD 等稳定币公司转入美元时,这些公司会购买等值的美国国债或持有现金。在稳定币在线上自由流通期间,这些储备资产会为发行方产生利息收入。当用户赎回稳定币时,公司会出售国债,将现金返还给用户。
《GENIUS 法案》将这一模式正式规范化:要求发行方将储备资产存放在 “安全、高流动性资产”(现金或短期国债)中,且需经独立审计并公开披露;同时禁止发行方暗示其稳定币获得政府担保或央行保险。 共2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