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财富创业投资频道 >> 正文
稳定币 vs. 代币化证券:对投资者的风险与收益

  稳定币与代币化证券是两种基于区块链的技术,承诺重塑全球金融,实现更快的结算速度、为投资者拓展可及性并释放流动性。

  但尽管它们运行在同样的区块链“轨道”上,这两类产品对用户而言各自蕴含着不同的收益与风险。

  相同技术,不同愿景

  如今,稳定币和代币化证券都依赖通用的同质化代币标准,例如以太坊的 ERC-20。此类标准允许发行方定义诸如代币总供应量以及每枚代币可细分的小数位数等要素。

  根据具体需求,发行方可以按需持续铸造代币,或一次性铸造预定数量的代币。

  尽管 Tether 在 2015 年首次发行 USDT,但这一稳定币直到两年后迁移至以太坊后才获得显著发展。与此前基于比特币 Omni 协议层的实现相比,USDT 在以太坊上的交易成本更低,从而推动了稳定币的普及。

  自那以后,Tether 及其他发行方压倒性地偏好以太坊式的智能合约平台。

  与稳定币逐渐走上正轨的同时,以太坊的合约逻辑也吸引了代币化证券(亦称证券型代币)的早期探索者的关注。

  像 Overstock 的 tZERO 与代币化对冲基金 Protos 这样的平台,设想的是投资者可以像买卖加密资产一样轻松地买卖链上的金融资产。

  然而,当稳定币迅速扩张之时,早期的证券型代币却在难以逾越的监管障碍面前步履维艰。

  “封装”与“原生发行”

  多年来,从上市公司的股票到房地产基金,无所不包的资产都被代币化。但区块链的无许可(permissionless)特性往往与证券法发生冲突——证券法通常禁止匿名持有,并对资本市场严格监管。

  为克服这种摩擦,证券型代币发行方发展出新的法律架构:将由特定注册托管机构持有的证券以代币化“外衣”进行封装。

  这种模式通过名为“特殊目的载体”(SPV)的实体来隔离财务风险。在一些人看来,这只是迈向完全链上证券(资产天生即为数字形态、无需中介)的旅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步骤。

  例如,Ripple 高级副总裁 Markus Infanger 近日写道:“SPV 是通往无缝、原生发行数字资产未来的垫脚石。”

  不过,也有人对这一看法提出异议。

  在接受采访时,Ondo Finance 的首席战略官 Ian De Bode 认为,封装模式如今已经可以实现规模化,而且稳定币已经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借助像 Ondo 这样的平台,“你可以把任何你想要的资产搬到链上,并向全球受众开放,”他指出。

  对于股票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这意味着代币发行方不需要获得其欲代币化之标的公司本身的许可,他补充说。

  “人们谈论(原生发行)仿佛那是某种‘圣杯’,”De Bode 表示。

  但他也指出,这其中“同样包含了一些当前坦率地说尚未被充分理解的风险”。

2页 [1] [2] 下一页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







      Copyright ©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2 红商网REDSH.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