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点网 陈玲
新加坡一直以其敏锐的嗅觉,在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商业领域的凯德投资也是一样。我们再次见到凯德投资(中国)首席执行官潘子翔,希望了解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和未来计划。
近几年中国经济处在一个大的拐点,潘子翔认为,从市场的周期性角度,这很正常,只是之前20年大家都“太顺”,突然下跌的“坡”太陡,所以突然间有些不知所措。
几年过去,大家似乎不再抱有V型反弹的幻想,逐渐接受可能会经历一段漫长的调整期。在潘子翔看来,中国经济面临的内外压力具有复杂性,政府在调控政策和力度上比较谨慎,用“中医”的方法慢慢调理,用时间换空间,何尝不是中华文化的体现。
但这也考验着企业的能力和韧性。潘子翔执掌凯德投资在中国的业务,中国经济当下经历的持续调整,在他看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过程,但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中国经济短期有压力,未来仍是向好的。”
他认为,“困难与机会是硬币的两面”,在中国经济转型、不动产行业模式重塑的过程中,凯德投资的优势会逐渐显现出来,不管是“人民币+美元”基金平台,还是“资管+运营”的双价值引擎。
主动求变
上半年,世界新闻头条围绕着关税战。 外部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国内需求亦呈现些许乏力。
潘子翔不讳言目前经济面临的挑战,称不同赛道有差异,不动产仍在探底阶段。
他告诉我们,商业板块仍然是稳定、有韧性的。凯德的商场定位于中高端,满足大部分客群的需求,波动性较小。
这背后是凯德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要主动管理,现在我们调改和租户更新的速度更快了。我们也联合租户,一起想办法提升运营效率,比如餐饮租户提高翻台率,为商户做外卖提供便利,带着商家'卷起来'”。
我们发现,凯德的“卷”,不仅是团队的执行力,更在于积极的行事风格。
在过往接受观点新媒体的专访中,潘子翔多次强调,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跟着市场调整,终归会被颠覆,“因为市场变化太快、太大。”
在他看来,“变换打法”其实是凯德的常态,“要随着外部环境'内调',主动改变”。
当行业过了高速增长期,基于“增量时代不可能永远持续,需要提前转向”的判断,凯德集团于2021年通过业务重组,实现轻重分离。
凯德投资作为上市的不动产资产管理公司,“轻资产、资本高效、规模增长”是其发展战略的核心。
加快“由重转轻”,是凯德投资持续调整动作背后的逻辑。比如向平安人寿出售6个来福士资产组合的部分股权,并继续负责项目的运营和资产管理。据潘子翔介绍,这是向轻资产转型的重要一步。
中国战略
面对地缘政治、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很多在华发展的外资企业,都在调整策略,寻找新路径。
对凯德投资来说,其“China for China”策略,正在推动在华业务实现新的增长。潘子翔进一步解释,“也就是'本土募资,服务本土',发挥我们的优势,继续做好、做强中国业务”。
凯德投资于2021年获得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资格,这意味着能够发行人民币基金产品,并且提供基金管理服务。
善用金融工具,基金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双管”能力,一直是凯德的独到之处。
据潘子翔介绍,凯德从2005年就开始设立美元基金,持续引入国际资本投资中国市场。旗下不少项目都是通过私募基金投资。
环境在变,人民币基金业务的开启,为其开辟了新的募资渠道,实现从美元到人民币的双线循环,投资灵活性、管理资金规模都得以进一步提升。
据悉,2021年以来,凯德投资成功设立了超过10只投资中国资产的私募投资工具,投资标的涵盖商办、产业园区、物流园、数据中心、特殊机会等多元类别。其中7只为在岸人民币私募基金,累计募资540亿元。
“人民币基金是我们在华发展策略的核心”,潘子翔表示,“我们在中国有市场经验、有基金管理能力,能够根据投资者的需求,打造相匹配的基金产品”。
今年5月,凯德投资再次与险资合作,在中国设立其首只在岸母基金,总股本承诺额50亿元人民币。
对于险资加码投资不动产投资,潘子翔认为,“险资要求风险可控、收益稳健,凯德既有不动产投资经验,也有专业的资产管理能力,这也是投资者选择我们的原因”。
2024年,凯德投资还成功发行两期总计20亿元人民币的可持续发展挂钩熊猫债,这也是首单由新加坡企业发行的可持续发展挂钩熊猫债。
在潘子翔看来,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开放,为国际机构带来更多机会。通过人民币债券融资,不仅有成本优势,而且可以减轻汇率波动影响。
受地缘政治影响,近些年美元LP对中国市场保持观望。潘子翔分享了他的最新观察,“近期我接触的一些中东投资者都表示关注中国市场,愿意通过凯德这样的平台,帮助他们寻找好的投资机会。相信未来有更多国际投资者会回到中国市场。”
据悉,截至2025年8月13日,凯德投资的基金资产管理规模(下文简称“FUM”)为1170亿新元(约合人民币6500亿元),按照公司的发展计划,目标到2028年FUM突破2000亿新元(约合人民币11195亿元)。
这家根植于亚洲的不动产资管巨头,正在一步步向其目标迈进--成为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
目前,中国业务FUM在集团占比为26%,约为1700亿元人民币。对于未来目标 ,潘子翔向我们介绍,“随着公司的全球化发展,FUM到2000亿,'蛋糕做大'的同时,中国市场业务规模也会提升,大约到2200亿元人民币,比重会微降”。
“我们既是基金管理人,同时也是专业的资产及运营管理方。”据他透露,凯德投资也在拓展管理输出业务,“已经有6个项目,接下来也会有新项目落地”。
落子“C-REIT”
今年4月,凯德投资宣布申报旗下首支中国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凯德商业C-REIT,其有望成为中国首单外资消费类公募REIT。消息公布后,不出意外地被广泛讨论。
不同于其他消费型基础设施REITs首发一个项目,凯德商业C-REIT拿出位于广州、长沙两个商业项目作为底层资产,总规模约为26亿元,项目整体出租率约为97%。
潘子翔表示:“首发两个项目,包括放了一线城市的项目,希望做一些突破,给市场带来一些新的经验和成功示例。”
虽然这是凯德在C-REIT市场的首秀,但其在REIT领域已经耕耘了20多年。早在2002年,凯德就推出了新加坡首只公募REIT,并且在新加坡REIT市场发展和相关规则制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潘子翔介绍,目前在新加坡REITs市场中,由凯德投资所管理的REITs市值占比近三分之一。
截至2025年3月31日,凯德投资共持股7只上市REIT,总市值370亿新元(约合人民币2071亿元),是亚太地区最大的REIT管理人。凯德商业C-REIT成功发行后,将成为其第八只上市REIT。
实际上,凯德一直是C-REIT的积极推动者,很多年前就开始向相关监管部门建议并分享新加坡REIT市场的做法和经验。
潘子翔认为,“REIT不仅是一种金融产品,不是把资产装进去上市就结束了,更考验长期管理能力”。
“我们收到了来自各方的积极反馈和期盼,包括相关监管部门、投资机构、业内同仁,非常感谢大家的关注。争取能够在三季度末,国庆前在上交所敲钟”,潘子翔笑言。
据了解,未来,在新加坡上市的凯德中国信托(2006年上市)将面向国际投资者,秉持多元化、多资产类别的发展策略;而凯德商业C-REIT专注于服务国内投资者,聚焦购物中心。凯德中国信托也将作为凯德商业C-REIT的战略投资者之一。
对于发展C-REIT平台,潘子翔也有更多的期待,“我们希望把S-REIT经验带进中国市场,也为海外投资者提供一个继续投资中国的平台,助力中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的确,这也是外资继续“用脚投票”中国市场。
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