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仟味一鼎自助小火锅,在河南市场开出150余家门店;
北京农小锅自助小火锅,在王府井、亚运村等商圈积极布局,门店数量超110家;
如今,巨头们也纷纷入局,像是海底捞推出 “举高高自助小火锅”,其他连锁品牌也在加速布局。
这些品牌的快速成长,印证了自助小火锅赛道的旺盛需求;而巨头的入局,更让这个品类从 “区域混战” 升级为 “全国性竞争”。
2、麻辣烫和小火锅业态最像,且供应链互通
对于杨国福而言,从麻辣烫“跨界”自助小火锅,并非 “从零开始”。
两者在业态本质上高度相似——均以 “一锅一煮” 为核心,依赖标准化食材供应,且客群重合度高(年轻白领、学生、单身群体为主)。
这种 “近亲关系”,让杨国福具备天然的跨界优势。
首先是供应链复用。
杨国福在麻辣烫领域深耕多年,已构建起覆盖全国的食材采购、仓储、物流体系。其核心的丸子、豆制品、蔬菜等食材,可直接复用至自助小火锅门店,大幅降低初期供应链搭建成本。
其次是门店运营经验迁移。
麻辣烫与自助小火锅均属于 “快节奏、轻服务” 的餐饮形态,对翻台率、食材周转效率要求较高。
杨国福在全国超6000家麻辣烫门店中积累的动线设计、员工培训、库存管理经验,可直接应用于小火锅门店,降低试错成本。
更重要的是品牌认知赋能。
杨国福作为麻辣烫头部品牌,在下沉市场拥有广泛的顾客基础。
许多顾客对其品牌印象,会自然延伸至自助小火锅产品,减少市场教育周期。
这也是为什么青岛首店开业能如此火爆,有赖于当地顾客对杨国福品牌的信任感。
3、低质、食安问题频出,低毛利的“自助模式”不好做
尽管自助小火锅赛道火热,但 “低价自助” 模式背后,暗藏着诸多难以破解的难题。
首当其冲的是成本控制与品质平衡的矛盾。
59.9 元的客单价看似亲民,但需覆盖食材、房租、人工、水电等成本,价格高了顾客不买单,价格低了门店不赚钱。
而且从去年开始,自助小火锅模式的发展,就夹杂着“差评”的声音。
很多门店因没有平衡好价格和品质,为了低价而放弃品质和服务,反倒无法走得长远。
其次是食材浪费与损耗问题。
自助模式下,消费者 “多拿少取” 的现象普遍,尤其在海鲜、肉类等高价食材上,浪费率往往超过10%。
而海鲜等生鲜产品的损耗率更高,杨国福以海鲜特色产品凸显价值感。
虽依托青岛的地理优势降低海鲜采购成本,但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减少浪费,仍是长期挑战。
再者是品控、服务等细节。
自助小火锅门店的食材SKU通常超过百种,涵盖热食、冷鲜、水果、饮品等多个品类,品控难度远高于传统火锅。
例如,旋转传送带上的食材若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易受污染或变质,也会直接影响消费者体验。
低价自助看似门槛低,实则对供应链效率、运营精细化程度要求极高,做起来并不容易。
对于杨国福而言,若想在赛道中站稳脚跟,不仅需要发挥供应链和品牌优势,更需在品质把控、成本管理、服务优化上持续发力 —— 毕竟,消费者为 “低价” 买单的前提,是 “性价比” 而非 “低质低价”。
总结:
自助小火锅赛道因契合性价比需求而火热,全国门店超5万家。
既有区域品牌崛起,如今又吸引海底捞、杨国福等巨头入局。
而随着巨头们入场,自助小火锅赛道的竞争也慢慢从 “价格战” 转向 “价值战”。
这意味着,品牌仅靠低价吸引消费者已难以为继。
核心竞争力将转向 “低价与品质的平衡” 及 “规模与效率的兼顾”。
这是一道难解的题,也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跑出“前三甲”的原因。
究竟自助小火锅能否突破区域限制、成长为全国性大品类,仍需时间检验。
来源:职业餐饮网 旖旎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