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我经常听到老板们抱怨,说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说餐饮的离职率太高,说自己的主要工作就是“天天招人”。
我们不禁要问:组织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利益?制度?还是文化?
我觉得三者缺一不可,但利益一定是最重要的。
杰克韦尔奇曾说,“工资最高的时候成本最低”,这点在胖东来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2024年胖东来的营收接近170亿,同比增长了40%,胖东来已经证明了给员工涨工资,提高福利水平不仅不会成为企业的负担,反而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于东来愿意把95%的利润拿出来分给员工,这样的格局大部分人做不到,但是你有没有设置合理的工资结构和绩效考核,让员工切实的享受到企业发展的红利?你有没有通过股权分配把员工凝聚在一起,让员工看到跨越阶级,改变命运的希望?
海底捞内部有一个管理原则:“任何一件希望员工做的事,希望在员工身上发生的行为,一定给钱。而且不能是小钱,至少要给到让员工‘有动力,值得奔一奔的钱’。”
“分钱、分权”是基础,“以人为本,尊重个体,追求幸福”才是终极目标。
我们有多少老板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的基层员工?在老板眼中,员工到底是“耗材”,还是“人才”?用画大饼,PUA员工的方式已经不灵了,尤其是在面对90后、00后的时候,如果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收入提高,内心感受不到归属感,工作没有奔头,员工是不可能把企业当家的,更不可能用百分百的激情和热情去服务好顾客,而没有凝聚力的组织只能是一盘散沙。
04
供应链篇:
“大单品+自营”,驱动供应链变革
过去的半年由于流量暴增,产品供不应求,胖东来甚至出现了专职的代购和黄牛。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胖东来的自营产品。
我们有个疑问,作为一家传统的渠道商,胖东来为什么非要做自有品牌呢?
于东来曾说过,企业的核心价值是产品,而中国的零售企业大部分都在销售“垃圾产品”。2024年,作为品质象征的山姆会员店的年销售额突破了1000亿,年增长20%,强劲的业绩与疲弱的内需市场形成鲜明反差,这也从侧面验证了于东来的观点。
一边是消费者对于好产品的渴望与日俱增;一边是商家对于需求的漠视和反应迟钝。
正是洞察到这些消费趋势,胖东来决定放弃中间商的角色,亲自下场,深度改造自己的供应链。
首先,胖东来在产品端做了三件事:
一是“严选策略”。像永辉、沃尔玛这样的传统商超,SKU的数量超过20000个,走的是“大而全”的路子;而胖东来走的是“严选”的路线,SKU仅为10000-15000个,这跟Costa、山姆的选品逻辑是一样的,即“不卖常规,只挑尖货”。
这种“优中选优,少即是多”的选品思维,除了便于企业自身供应链的管理和缩减采购成本外,还会有利于消费者降低“选择成本”。
二是“大单品策略”。作为胖东来的头号爆款,仅大月饼这一个单品,一天就能卖出3.5万块,一年的销售额高达3个多亿,甚至超过了老字号上市公司五芳斋(2023年五芳斋月饼系列的营收为2.28亿元)。不仅仅是网红大月饼,胖东来已经有4个单品实现年销售额过亿,像DL茶叶的年销售突破了6个亿。DL精酿小麦啤酒上架两天就卖出1.4万件,年销售额预计为5亿元,且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胖东来的“大单品策略”,不仅形成了品牌效应,也将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最大化,提高了运营效率,还通过采购规模获取了更加稳定的供应链资源。
第三个是“自有品牌策略”。有热心网友总结过胖东来的必买清单,包括DL茶叶、DL燕麦脆、DL精酿啤酒、DL纯果汁、DL洗衣液、DL花生油这些OEM产品,以及胖东来自有中央厨房出品的大月饼、牛肉干、红肠、红丝绒蛋糕、马斯卡彭蛋糕……
如今自营产品已经成为胖东来的金字招牌和销售主力,根据于东来介绍,2024年胖东来自营产品的销售比例为30%,其中有四个单品销售过亿,未来三年胖东来自有品牌的销售占比将达到50%以上。
正是因为早早布局自营,使得胖东来确定了差异化的定位,即便在传统电商、社区团购、硬折扣、会员店等各种新业态的围攻之下,依然能够逆势增长,并形成强大的竞争壁垒。
其次,胖东来对于供应链进行了升级改造。
三十年时间里,胖东来的供应链体系也经历了多次迭代:
·1.0时代,四方联采,集中采购、降本增效;
·2.0时代,贴牌生产,源头直采、深度定制;
·3.0时代,中央厨房,自产自销、品质保证。
如今随着品牌战略的变化,胖东来的核心品类已经从自采转变为自营,供应链的比重开始转向“OEM+中央厨房”。
在OEM方面,胖东来凭借自身的品牌优势,建立起了一个顶级的“供应链朋友圈”:DL精酿的代工厂是千岛湖啤酒;DL燕麦脆的生产方是给三只松鼠、恰恰、沃隆等坚果巨头代工的三昌食品;DL葵花籽油来自全球四大粮商之一的邦吉集团……需要补充说明的是,“DL”的商品不是简单的贴牌,胖东来在质量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其规格与配比都是按照自己的专属配方定制生产的。
在中央厨房方面,2022年胖东来就砸下15亿的重金,建成了占地面积为150亩的胖东来产业园,其中就包括了3.4万㎡的中央厨房,用于研发生产熟食、豆制品、面包、油炸食品、中式面点等产品。
对于中央厨房,胖东来同样用“国际最高水准”来建造:所有的装修材料必须要达到E0级环保标准;医疗级的无菌生产车间,做到了“无菌、无尘、无人”;食品 生产用水经过锰砂、活性炭过滤,再经过UV紫外线杀菌和RO反渗透膜后可以达到无污染、无杂质的纯净水标准……
不论是规格还是规模,胖东来的中央厨房都远超国内绝大多数的餐饮企业,而胖东来的终极目标是要打造“如玻璃般透明”的中央厨房。
小结
从胖东来身上,我们看到餐饮供应链的四个大方向:
第一,要学会用零售思维做产品。
“只有超级单品,才能超级赚钱”,西贝的牛大骨每天超过150万元,费大厨每年卖出的辣椒炒肉高达500多万份,瑞幸的生椰拿铁3年一共卖出7亿杯,销售额突破百亿元……通过减少SKU数量、集中采购,以大规模订单降低采购成本,才能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
第二,把供应链的地位调整到战略高度。
“向供应链要利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餐饮品牌的共识,在传统三座大山的压力下,餐饮行业已经进入到“挤干最后一滴水”的阶段,供应链的高效能和低成本成为餐饮品牌们的利润源泉,甚至是救命稻草。
第三,供应链赋能品类创新。
十年前,像酸菜鱼、水煮鱼这些大单品基本是由厨师主导的,而去年像是马铃薯专门店、鲜切牛肉、海鲜自助等热门品类则是基于供应链进行的资源整合与创新。未来,“产品经理+柔性供应链”,将成为推动餐饮研发的新动能。
第四,要加速与供应链的融合。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向产业上游延伸,新茶饮纷纷建设自己的水果种植基地,快餐品牌收购肉禽鱼等加工厂,火锅企业与底料、复合调味料企业交叉持股……未来品牌方与供应商的协同作战将会是餐饮下半场竞争的关键。
05
“做大”还是“做久”?
胖东来为餐饮业带来的深度思考
对于胖东来今后的发展,网友的态度泾渭分明,一部分人呼唤胖东来尽快到自己的城市开店;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胖东来的模式有缺陷,所以胖东来“不敢”向外扩张。
站在流量顶峰的胖东来,面对巨大的赞誉和诱惑,却依然选择坚守在许昌和新乡两地,这反映了胖东来独特的发展观:
“规模的克制”。在胖东来火了之后,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纷纷写信给本地的招商部门要求引进胖东来,还有不少地产商公开喊话胖东来,愿意将本市最好的地段免物业费提供给胖东来开店,但都被胖东来婉拒了。开业29年,却只有13家门店,胖东来的克制,难以想象。
“利润的克制”。胖东来绝大多数自营品牌的毛利都控制在30%,远低于行业惯例;胖东来医药超市的负责人被开除,原因是于东来认为医药超市的利润太高,失去了做公益的初心;胖东来的茶叶和黄金爆火后,面对“泼天的富贵”,并没有选择“加班、加点、加人”去大赚一笔,而是把售卖茶叶和黄金的营业时间减少,如今两个部门每天下午16:00就下班了;胖东来除了常规的周二闭店,即便在生意最好的春节,也会雷打不动的给员工放五天长假。
胖东来把自己的“物欲”控制到了极限,在“人性”和“商业”之间找到了绝佳的平衡点。
胖东来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所谓商业上的成功,到底是追求短期利润的最大化,还是关注客户和员工的真实需求,创造一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这个普遍信奉扩张的年代,我们评价一个餐饮企业成功与否,似乎只有一套标准,那就是它的规模有多大,是不是千城万店?业务有多广,正餐快餐是不是都有做?上没上市,是国内上市,还是海外上市,市值有多高?这种以资本、市场、市值等单一维度去评价一个品牌的观念,已经深植我们每一个餐饮人的心中。
最终就会导致一个结果:贪大求快,速生速死。
去年西贝的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做好”、“做久”和“做大”,这几个指标有一个排序,我们现在要把做好排第一,把做长久排第二位,把做大做强往后排,把生存能力放在第一位。
这句话的大背景发生在“贾国龙小锅牛肉”失败后,这也是过去十年间西贝尝试的第八个快餐项目。西贝之前的愿景是“把西贝开到世界每一条街道”,如今西贝清醒的认识到回归主业才是关键。
2024年有太多的餐饮品牌倒下:曾经的“烘焙第一股”克莉丝汀宣布退市,年营收超过8亿元的网红蛋糕品牌熊猫不走蛋糕被爆创始人失联,曾经的排队王“哥老官”的100多家店全部倒闭……
过去十年,餐饮行业大跃进,着急扩张、着急做大、着急融资、着急上市。一些中腰部的餐饮品牌也急着投供应链、急着放加盟。
我们跑得太快了,已经忘记餐饮的本质是什么,忘记自己的初心是什么。
作为一个餐饮老板,有多少人能记得老顾客的口味偏好?知道他们喜欢吃哪道菜?忌不忌口,喜欢吃辣的还是吃酸的?菜里加不加香菜,放不放小葱?客人喜欢坐哪个位置?我们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真正热爱这个事业,还是想赚个快钱赶紧走人?
胖东来成立30年来,从来不做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身边无数的竞争对手来了又走,可回头一看,发现只有胖东来还站在那,而且越做越好,越做越强大。
回归产品、回归顾客、回归服务、回归初心,不盲目扩张,努力克制欲望,这样的企业才能真正的走远,才能活得长久。
写在最后
田小狗的创始人熊智说过,因为胖东来是“彻底的真”,所以胖东来“做什么大家都信”。
以前大家都是赚的是“模式的钱”,是用杠杆赚钱;现在赚的“心智的钱”,人心才是最大的流量。
如今,餐饮行业又一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当人口、渠道等红利都消失的时候,极致的物欲和扩张就走到头了,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心智,“信任”就成了企业的新质生产力。
“物质市场早已人满为患,而信任市场仍然一片荒芜”。
商业向善,是社会运行的基础,也是胖东来成功的底层逻辑,更是餐饮人追求的方向。
同时我们要明白一点,胖东来的成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不可复制性。你现在看到各种颠覆认知的操作,胖东来已经干了30年,是时间的复利让胖东来拥有了人人羡慕的市场、口碑和忠诚度。
胖东来之于中国餐饮,到底是心灵鸡汤还是救命稻草,我不得而知。
我觉得它更像是一场价值观的筛选,认同胖东来的留下,不认同的离开。
所以,没有利润的别学胖东来,没有情怀别学胖东来,想赚快钱的更不要学胖东来。
但是,如果你真心想要成为胖东来那样的伟大品牌,就从今天开始,坚持干它三十年吧。
来源:红餐网 翟彬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