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商业消费频道 >> 正文
“海皇粥店”突然清盘欠薪千万,香港餐饮正在塌方?

  4、  内地品牌反向渗透,本地品牌陷入竞争困局

  近两年,已有超过40个内地餐饮品牌进入香港市场,门店总数超过百家。这些品牌普遍打法激进:以低于市场均价抢占核心商圈,同时辅以社交媒体营销、短视频话题策划,迅速聚集流量和客群。而本地品牌普遍滞后,难以构建持续的差异化竞争力。更关键的是,许多港式老品牌正面临“品牌老化”问题。年轻一代消费者与这些传统门店之间缺乏情感连接,已与时代脱节。

  南下品牌的高成本现实

  当本地餐饮品牌持续收缩,大陆品牌却在过去两年逆势南下,将香港视为新战场、新窗口,甚至“新叙事”。自2023年起,已有超过40个内地餐饮品牌密集登陆香港,开出逾百家门店,扎堆涌入油尖旺、铜锣湾、中环等核心商圈。

  将军澳、兰桂坊等区域的品牌密度甚至被网友戏称为“小深圳”。

  2024年,第一波杀到香港的内地餐饮,就开始倒闭撤退了……

  南下品牌原以为自己是挑战者,现实却是彼此困于同一个困局:市场不大,成本太高,用户不忠,价格空间有限。热度尚未沉淀,市场反应已然冷却,许多品牌开始撤退、退租、停业,留下“来得快、走得快”的仓促记录。

  首先,是结构性高成本的冲击。

  香港的开店成本远高于内地,几乎在所有环节同步上浮:市区铺租动辄月付20至30万港元,普遍要求“三按一付”;一线服务员月薪达1.8万港元以上,注册、装修、水电、合规成本也明显高于内地。茶饮品牌“柠濛濛”曾直言,在香港开一家门店,投入轻松超过3000万港元。木屋烧烤也指出,其香港门店成本约为内地的三倍。

  其次,是经营模型的错位。

  许多品牌南下香港,并非出于深耕经营的意图,而更多是为了品牌曝光、资本叙事或“港股概念”的延伸。选址优先考虑流量曝光而非成本控制;运营高度依赖社交媒体营销与短期促销,缺乏复购逻辑与产品护城河。开业初期确实热闹,但消费者打卡后快速流失,门店缺乏留客能力,单位经济模型随之崩塌。在一个高成本、高竞争密度的市场中,这种“KPI驱动”的运营策略迅速失效。“人民币玩家”的资本冲动,在这里难以转化为真正的经营韧性。

  最后,是对香港市场基本面的误判。

  香港并非等待“被升级”的市场,而是一个饱和、成本刚性的成熟体系。消费者更谨慎、更理性,品牌定价一旦高于内地又无法匹配体验,即使“港漂”也无法捧场。香港餐饮市场体量有限,每季餐饮采购总额仅约90亿港元,市场这块蛋糕就这么大,竞争自然会更加剧烈。当品牌缺乏足够差异化,这场竞争便不再是扩张赛,而是一轮血腥的淘汰战。

  小结:

  香港餐饮生态正处于结构性收缩期,传统本地品牌在旧体系中瓦解,外来品牌在错估现实中败退,而曾经作为“美食之都”的香港,正在被现实重新定义——它不再是机会场,而是一片风险集中的战场。

  来源:职业餐饮网 肖德睿

2页 上一页  [1] [2] 

    东治书院2024级易学文士班(第二届)报名者必读
    『独贾参考』:独特视角,洞悉商业世相。
    【耕菑草堂】巴山杂花土蜂蜜,爱家人,送亲友,助养生
    解惑 | “格物致知”的“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拙话】儒学之流变❤❤❤
    易经 | 艮卦究竟在讲什么?兼斥《翦商》之荒谬
    大风水,小风水,风水人
    ❤❤❤人的一生拜一位好老师太重要了❤❤❤
    如何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易学家?
    成功一定有道,跟着成功的人,学习成功之道。
    关注『书仙笙』:结茅深山读仙经,擅闯人间迷烟火。
    研究报告、榜单收录、高管收录、品牌收录、企业通稿、行业会务
    ★★★你有买点,我有流量,势必点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