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盟海伦司却不叫海伦司,难获客
这个故事听起来不错,海伦司确实主要在靠酒水挣钱。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那海伦司的酒水是通过什么方式卖出去的?
是通过海伦司的直营小酒馆卖出去的,而海伦司的直营小酒馆代表的是海伦司的综合实力。
海伦司做的是年轻人、大学生的生意,它在场景的打造、制造氛围方面有自己的“独门秘籍”,善于和年轻人交朋友,有很强的聚客能力。
比如早期海伦司直营店开业期间会举办“开业前三天免费喝”的活动,海伦司还曾发起浏览量破亿的“海伦司可乐桶挑战”,通过各种社交裂变玩法,海伦司的品牌势能越来越大。
但是,这个社区新空间,品牌可以不叫海伦司,可以叫RAMA、Joie Space,甚至加盟商可以自己定制品牌商?当没有了海伦司的品牌号召力,加盟商该如何聚客?
2、社区开酒馆,消费场景难成立
酒吧一般都开在当地人流量最大的核心区域。小酒馆的消费场景,一般都非常集中。你深夜打开高德地图的热力图,会发现活跃的商圈就那么几个。
所以,当海伦司自己位于核心商圈的店都不赚钱,也就是说小酒馆最核心的客群都不买账,那把店开到“分散”的社区,怎么可能赚钱?
中国不像日本,有居酒屋文化,打工人下班了会去家附近的居酒屋小酌两杯,解解乏。
而中国人社区的晚上都是什么客群?可能以跳广场舞的大妈大爷和带娃的宝妈居多。这部分群体怎么可能去小酒馆?
也有业内人士评论:“北方城市季节性因素很难把小酒馆做起来,而且是社区型的小酒馆,商圈半径太短,聚客能力有限。”
所以,海伦司的社区空间商业模式不成熟,单店盈利模型不成熟,目前恐怕很难找到消费场景。
3、“小酒馆+餐”模式,能跑通吗?
这次海伦司的社区新空间,还有一个重要突破,那就是在酒之外,增加了餐。
但酒水和餐就是两个东西,它们拥有不同的生产线,做酒的团队和做餐的团队擅长的点也不同。相比于酒,做餐的难度可谓直线上升。
而且,对于海伦司“酒+餐”这个社区新模式,在一次餐饮人的行业内部在线讨论里,有人提出疑问:“餐企放加盟一般都是是商业模式打磨得很成熟了,才去快速去裂变。那这次海伦司的新模式到底成立不成立,顾客是否买账,合作者能不能赚到钱?”
更有餐饮人提出质疑:“自己搞直营搞不赢再去搞加盟,把加盟商当小白鼠吗?真是大大的问号?!”
03
小酒馆业态增长难,资本之路“难掩焦虑”
海伦司给资本市场讲的社区空间新故事,听起来很动人,但却经不起推敲。这背后也反映出海伦司的焦虑。
焦虑1:市值跌了90%,不被资本市场看好
海伦司的市值,自从上市后达到了最高点以后,一直在“跌跌不休”。
连续亏损几年,动辄亏损十几亿元,海伦司终于在去年扭亏为盈,净利润达到了1.8亿元,而这是通过关闭亏损的400直营店、向轻资产转型、拼命提高人效等各种“省钱”方式实现的。
如今面临港股一直跌的行情,海伦司又转战新加坡二次上市。
海伦司一直在折腾,但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其仍然无动于衷。
焦虑2:“原有小酒馆模式”有瓶颈,难突破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伦司的这些动作,于海伦司门店生意本身并无太大助益。
直营酒馆,为海伦司贡献了大头收入,但是这一业态的瓶颈仍然没有突破。
第一,小酒馆业态,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很大的蓝海市场。
西式的小酒馆,可以单独存在,它是人们的社交空间,是可以放松的场所。
但中国人习惯的是餐+酒,用酒佐餐,边喝边聊,大快朵颐,充满人间烟火气,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各地的烧烤业态能存活的重要原因。
所以,小酒馆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
第二,小酒馆的商业模式不好做。
小酒馆的收入结构很单一,只卖酒水,在当下年轻人口袋锁紧的情况下,自然是优先更刚需的餐,而不是小资情调的酒水。
而且,只做晚上的生意,很难撑起一天的成本费用,因此,小酒馆的商业模型并不好做,存在瓶颈。
总结:
作为“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它聚集年轻人的能力、超强的供应链能力……在一些核心商圈,它依然能把握住基本盘。
但市场重压下,为了找到新突破口,海伦市的团队跃跃欲试,也做了很多动作,希望能“自救”,希望能破局。
但可惜的是,这些动作似乎都未能触及生意增长的核心,资本市场也一直不买账。
或许,不痴迷于讲故事,回归餐饮的本质,创新打磨出符合商业逻辑的成熟模式,亮出“真肌肉”,才能真正减缓焦虑。
来源:职业餐饮网 江淮
共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