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职业餐饮网 江淮
市值跌了90%的海伦司,最近正在忙于找新出路……
先是推出全新万店模型——“社区空间”,0加盟费、全时段经营,有种要做“社区星巴克”的决心;接着又在新交所完成二次上市,出海去新加坡等地开店。
然而,频频出招的背后,却难掩“酒馆第一股”的焦虑。
一方面,今年的股价走势并不乐观,年内跌幅达到40.16%,相距2021年上市时的高点更是跌去了九成。
另一方面,业绩承压,连亏几年,去年关了近400家不赚钱的店后,才扭亏为盈,转型迫在眉睫。
那么,社区空间新店型、出海、二次上市,能“挽救”海伦司本身的生意吗?还是这些都只不过是跟资本讲的新故事?
01
海外上市、出海开店,“小酒馆第一股”动作频频
海伦司最近的动作很多。
1、完成“新交所”二次上市,不为“钱”
7月19日,海伦司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简称“新交所”)完成二次上市并开始交易。

证监会此前发布的消息显示,海伦司拟通过介绍方式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已发行普通股将在港交所、新交所互相流通,不涉及发行新股和融资。
也就是说,二次上市的海伦司并不会扩大融资,不是为了“拿到钱”,而是为了提振资本市场对其的信心。
2、海外已开出4家店,计划开到更多东南亚国家
海伦司官方公众号显示,截至2024年6月,海伦司在新加坡的第三家门店和在日本的首家门店均已开业。
同时,海伦司美国首店也在筹备中,还计划将业务拓展至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尼等多个东南亚国家。
但海伦司出海之路也还很长,还未站稳脚跟。海伦司日本市场负责人曾表示:“日本到处都是居酒屋,很多店都是有着稳定的客流的老店,在当地有着不错的名气,明显感受到了竞争压力。”
海伦司新加坡区域负责人曾提及供应链方面的困难:“供货商都是持有怀疑的态度,或是要求送货的时间很怪,要么就价格都很贵。”
3、推新商业模式“社区空间”,费用降一半
另外,7月13日,海伦司还开了一个发布会,宣布推出全新模式——社区空间。据品牌官方信息,这一新模式主要以社区为核心,打造万店模型。
在社区空间,业态已经不局限于小酒馆,还可以卖咖啡,汉堡、薯条这类小食,意面这类简餐,甜点,冰淇淋等,还加入了外卖业务。
海伦司提供了几种品牌模型,仅有“海伦司”这一品牌的门店模型要求在100平方米以上,门店开设场景不受限;40-80平米的社区空间,品牌名可以是“RAMA”“Joie Space”,RAMA的参考客单价为50-70元/人,Joie Space的参考客单价为40-60元/人。

甚至社区空间,也可以不叫这3个名字,合伙人可以自由定制专属的品牌名称。
对于此次社区空间的新模式,海伦司将免收加盟费。以70平方米的门店为例,合伙人前期投资除租金外,仅需要交纳设计装修、运营设备、开办费用、保证金等费用,40万就能全部落地。费用对比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半左右。
去年6月,海伦司发起嗨啤合伙人计划,180-200平米店型,加盟门槛在100万元左右;去年9月,海伦司发布90-120平小店“精品店”计划,前期投入仅需要50-70万元。也就是说,海伦司在不断降低加盟门槛。
而且海伦司不仅仅是提供供应链的支持,还提供打造空间的服务等等,总之,就是向平台型企业转型。
02
“社区新空间”,只是给资本市场讲的新故事?
所有的新动作中,海伦司推出新的商业模型“社区空间”,是其寻找破局之法的重要“抓手”,毕竟其听起来最有想象空间。
乍一看,这个新模式的提出也并无道理,主要是基于海伦司的自身优势。
从海伦司2023年的财报来看,海伦司直营酒馆收入为11.03亿元,占比91.3%;来自特许合作服务、合伙人门店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7110.7万元、3420.6万元,分别占总营收的5.9%和2.8%,累计不足10%。
也就是说,海伦司直营酒馆仍占收入的大头,而加盟商、合伙人贡献的收入并不大。
在“收入大头”直营酒馆中,占大头的是海伦司的自有产品。根据2023年财报,包括啤酒、饮料化酒饮和小吃在内的自有产品占直营酒馆总收入的71.1%。
据财报数据,2020年-2023年,海伦司自有品牌产品销售占比均超70%,自有产品毛利率为75%左右,远高于第三方产品50%左右的毛利率。
这些似乎都指向了一个事情,海伦司具有强大的供应链能力。
于是,海伦司可能沿着这条路继续往下想了,卖自营酒水这么赚钱,为什么不开放供应链,讲一个新故事?
海伦司的新商业模式“社区空间”,就是要把小酒馆开到社区里去,让各种年龄段的人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小酒馆的便利和乐趣。除了C端,还可以做小B端如社区餐饮店、超市等门店的酒水零售生意。
但这个故事有这么好讲吗?
共2页 [1] [2] 下一页